葛兰素史克在华本土化 意在政府采购大单
http://www.cction.com 2008-12-17 10:28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葛兰素史克在华本土化 意在政府采购大单,提供能源矿产、石油化工、IT通讯、房产建材、机械设备、电子电器、食品饮料、农林牧渔、旅游商贸、医药保舰交通物流、轻工纺织等行业专业研究报告
随着新医改对基层卫生投入的加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战略也随之生变:过去多注重高端市场拓展的跨国药企,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场。
12月5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之一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中国疫苗总经理陈洪波透露,未来GSK有意在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大力拓展,以分享政府采购这块大单。目前,GSK对该市场还较少涉足,这块业务只占其中国区疫苗总体销售额的5%。
上月,GSK牵手海王英特龙,共同设立了一家生产疫苗的合资企业,GSK由此获得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种种迹象显示,通过本地化生产,GSK正在融入疫苗的本土化竞争,包括争夺政府采购大单。
意在政府采购大单
近年来,全球疫苗市场的增长速度高于处方药。据预测,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整个制药行业年4.4%的增长预期,预计到2011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从目前的13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
在中国市场,疫苗同样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疫苗的接种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的疫苗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计划免疫疫苗,这部分疫苗由政府采购供应;第二类是自愿接种疫苗,既包括非计划免疫疫苗,也包括那些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由消费者自己出钱购买的疫苗。
此前,政府采购的计划免疫疫苗在中国市场的比例不足10%,自愿接种疫苗则超过90%。GSK等跨国企业也多在相对高端的自愿接种疫苗市场竞争。
但随着中国医改进程的推进,基层卫生的投入在加大,疫苗市场容量也在进一步扩大。
今年年初,卫生部公布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将甲肝疫苗等7种疫苗也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由于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均由国家财政负担,本次“免疫计划扩容”,政府预计每年将增加28亿投入,其中14亿以上将落实到疫苗采购上。显然,该方案将直接促进我国计划内疫苗需求的大幅增长。
“预计28亿投资全部落实后,计划免疫疫苗市场需求将扩大20%,有价苗市场将会降低到80%。”陈洪波表示。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外资企业对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开始重新考量。而相关政策的松动也为这种改变准备了前提条件。
此前,计划内免疫品种基本上都被列入国家“限制外商投资范围”,国内这一市场主要由中生集团旗下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供应,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GSK这样的跨国药企并没有进入计划免疫疫苗的招标体系。
但去年年底,上述限制已经有所松动,卡介苗和脊灰疫苗首次出现在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外界认为,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疫苗这一原本属于国内企业的城池,其边界已经开始松动。
跨国药企敏锐嗅到这一机遇,并有所行动。
对于公司未来具体拓展计划免疫市场的计划,陈洪波说,取决于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有多大,以及接受什么样品质的产品。
GSK疫苗去年在华增长超过46%。在整个中国疫苗市场,已经占据15%左右的份额。但陈洪波称,目前仍在培育市场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之一,GSK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生集团和赛诺菲巴斯德。
本地化生产
政策限制虽然有所松动,但进口产品的价格高企掣肘了其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政府采购是柄“双刃剑”,虽然带来一块稳定的市场,但往往价格较低,利润较小。进口产品难以承受政府采购价。
陈洪波告诉记者,此前GSK的疫苗没有在国内生产,只在国内分装、销售。疫苗产品的特性决定了长途运输成本居高难下,和国内企业相比,进口疫苗不具备成本和价格的优势。正因为此,GSK疫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总额中,只有5%左右是计划免疫疫苗。
虽然陈洪波一再强调产品的性价比不同,但他也坦承,在价格上,GSK与本土公司难以竞争。外资药企正逐步认识到,未来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实现本地化生产。
上月,GSK牵手海王英特龙,共同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这也是GSK在国内的第一个疫苗生产基地。在GSK全球裁员减产的大潮中,这笔新投资更加凸显出GSK投资新兴市场,加码疫苗领域的决心。
上述合资中,海王英特龙以土地使用权、建筑、机器、设备等资产出资约4700万美元,占GSK海王60%的股权,GSK以现金出资约3133万美元,占GSK海王40%的股权。
而GSK在中国的竞争对手赛诺菲巴斯德已经先行一步,其斥资6.7亿元在深圳投建的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已经动工。
陈洪波希望,实现本地化生产后,GSK不仅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也更容易进入政府采购渠道。
12月5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之一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中国疫苗总经理陈洪波透露,未来GSK有意在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大力拓展,以分享政府采购这块大单。目前,GSK对该市场还较少涉足,这块业务只占其中国区疫苗总体销售额的5%。
上月,GSK牵手海王英特龙,共同设立了一家生产疫苗的合资企业,GSK由此获得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种种迹象显示,通过本地化生产,GSK正在融入疫苗的本土化竞争,包括争夺政府采购大单。
意在政府采购大单
近年来,全球疫苗市场的增长速度高于处方药。据预测,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整个制药行业年4.4%的增长预期,预计到2011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从目前的13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
在中国市场,疫苗同样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疫苗的接种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的疫苗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计划免疫疫苗,这部分疫苗由政府采购供应;第二类是自愿接种疫苗,既包括非计划免疫疫苗,也包括那些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由消费者自己出钱购买的疫苗。
此前,政府采购的计划免疫疫苗在中国市场的比例不足10%,自愿接种疫苗则超过90%。GSK等跨国企业也多在相对高端的自愿接种疫苗市场竞争。
但随着中国医改进程的推进,基层卫生的投入在加大,疫苗市场容量也在进一步扩大。
今年年初,卫生部公布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将甲肝疫苗等7种疫苗也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由于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均由国家财政负担,本次“免疫计划扩容”,政府预计每年将增加28亿投入,其中14亿以上将落实到疫苗采购上。显然,该方案将直接促进我国计划内疫苗需求的大幅增长。
“预计28亿投资全部落实后,计划免疫疫苗市场需求将扩大20%,有价苗市场将会降低到80%。”陈洪波表示。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外资企业对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开始重新考量。而相关政策的松动也为这种改变准备了前提条件。
此前,计划内免疫品种基本上都被列入国家“限制外商投资范围”,国内这一市场主要由中生集团旗下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供应,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GSK这样的跨国药企并没有进入计划免疫疫苗的招标体系。
但去年年底,上述限制已经有所松动,卡介苗和脊灰疫苗首次出现在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外界认为,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疫苗这一原本属于国内企业的城池,其边界已经开始松动。
跨国药企敏锐嗅到这一机遇,并有所行动。
对于公司未来具体拓展计划免疫市场的计划,陈洪波说,取决于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有多大,以及接受什么样品质的产品。
GSK疫苗去年在华增长超过46%。在整个中国疫苗市场,已经占据15%左右的份额。但陈洪波称,目前仍在培育市场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之一,GSK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生集团和赛诺菲巴斯德。
本地化生产
政策限制虽然有所松动,但进口产品的价格高企掣肘了其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政府采购是柄“双刃剑”,虽然带来一块稳定的市场,但往往价格较低,利润较小。进口产品难以承受政府采购价。
陈洪波告诉记者,此前GSK的疫苗没有在国内生产,只在国内分装、销售。疫苗产品的特性决定了长途运输成本居高难下,和国内企业相比,进口疫苗不具备成本和价格的优势。正因为此,GSK疫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总额中,只有5%左右是计划免疫疫苗。
虽然陈洪波一再强调产品的性价比不同,但他也坦承,在价格上,GSK与本土公司难以竞争。外资药企正逐步认识到,未来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实现本地化生产。
上月,GSK牵手海王英特龙,共同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这也是GSK在国内的第一个疫苗生产基地。在GSK全球裁员减产的大潮中,这笔新投资更加凸显出GSK投资新兴市场,加码疫苗领域的决心。
上述合资中,海王英特龙以土地使用权、建筑、机器、设备等资产出资约4700万美元,占GSK海王60%的股权,GSK以现金出资约3133万美元,占GSK海王40%的股权。
而GSK在中国的竞争对手赛诺菲巴斯德已经先行一步,其斥资6.7亿元在深圳投建的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已经动工。
陈洪波希望,实现本地化生产后,GSK不仅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也更容易进入政府采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