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种业开放与“粮食安全”
http://www.cction.com 2008-12-26 20:24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什么是真正的粮食安全?它不在于粮食是由谁来生产和供应,而是我们的粮食生产和供应能不能满足中国人粮食消费的需求,能不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矗
在中美洲,不在中国。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放以后,曾经引入了一批美国的玉米种质资源。这批资源成为我国目前玉米主栽品种的基因材料来源,使得中国玉米育种水平提升了一大步,为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提高起到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市场的开放,就没有这种种质资源持续引入的机制,中国的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中国必须建立这种种质资源引进的经常性机制。这种引进和交流机制应该是多层次、多渠道,而且是经常性可重复的。这些都是以市场开放作为前提条件的。
种质资源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利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市场的开放,带来新产品的引进;然后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把他们的生产基地放到中国,这样就带来了投资;为了生产取得竞争优势,他们就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源,特别是种质资源不断引入中国,生产出新一代的种子产品;同时,这些跨国公司要引入他们的市场开发的经验和方法,并且带来了全面的管理的技术;最终是为中国和相关的产业培养了一批人才。所以,种业的开放会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规律,某一个产业在开放的初期,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整合,他们都会重新进行联合、发展、成长壮大,最后在一定程度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最终能够和国际上先进的公司平起平坐,最后甚至可以大量的出口,不仅仅是产品,而且是技术。我们在汽车、通讯、电脑、家电产业这些都看到同样的历程。反观我们的农业特别是种业,我们的开放还没有开始,我们还没有真正受到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种开放和产业发展的历程,就应该对这种开放,以及开放初期所受的影响,应该处之泰然。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和成长,中国的种业将来必将会成长为世界种业的生力军,在世界的市场上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关于种业开放与“粮食安全”
是不是中国的种子产业一旦开放,外资公司就会控制了中国的种子产业,就会进一步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其实,这完全是基于一种不可能成立的假想之上的。
1.种子产业是一个非常高度本地化的产业。任何一种来自国外的作物品种,如果没有经过本地环境的驯化,是没有办法在当地生存或者取得生物竞争优势的。这些与汽车制造、电脑芯片、电脑软件或者可口可乐的配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所有的农产品种子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生产的,都要通过和千家万户的农民签订生产合同来完成。任何一个公司没有办法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开放的环境中保守自己的所谓的“商业秘密”;
3.种子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规模大,工序简单和可重复性强的产业。农业生产和种子生产的竞争优势不在于特有的技术和商业秘密,而在于如何提高效率和规避自然界存在的风险;
4.本地的雇员掌握研发,生产的和销售的全部流程和实际操作的技术经验。跨国公司要想保持单纯任何技术诀窍是难上加难的
5.国家间、企业间还存在着强大的市场竞争。除了美国杜邦公司的先锋公司之外,还有美国的孟山都公司,瑞士的先正达公司,法国的力马格兰公司,还有德国的KWS公司等。
实际上,自从棉花种子市场开放以来,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曾经一度称雄,其所引进的先进的抗虫技术和优良的棉花品种也挽救了当年曾经濒临困境的棉花生产和下游的棉纺织业和服装业。但十年后的今天,这两家公司早已退出了市场。今天的棉花种子市场完全是中国种业公司的天下,而其所使用的技术和品种也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当年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的水准。
与中国的种植业相比,种子产业的价值还不足它的5%。中国目前为了所谓的“保护民族种子产业”的一些做法,实际上是保护了目前国内种子行业从业人员的局部利益,保护了落后的技术和体制。它牺牲了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利益,牺牲了种子产业迅速升级、发展的机遇。这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应当迅速改变。
总之,有规则的市场开放意味着有规则的竞争,意味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开放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开放也意味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提速。
开放的中国的今天,比30年前闭关自守和落后的中国更加安全。
种质资源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利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市场的开放,带来新产品的引进;然后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把他们的生产基地放到中国,这样就带来了投资;为了生产取得竞争优势,他们就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源,特别是种质资源不断引入中国,生产出新一代的种子产品;同时,这些跨国公司要引入他们的市场开发的经验和方法,并且带来了全面的管理的技术;最终是为中国和相关的产业培养了一批人才。所以,种业的开放会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规律,某一个产业在开放的初期,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整合,他们都会重新进行联合、发展、成长壮大,最后在一定程度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最终能够和国际上先进的公司平起平坐,最后甚至可以大量的出口,不仅仅是产品,而且是技术。我们在汽车、通讯、电脑、家电产业这些都看到同样的历程。反观我们的农业特别是种业,我们的开放还没有开始,我们还没有真正受到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种开放和产业发展的历程,就应该对这种开放,以及开放初期所受的影响,应该处之泰然。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和成长,中国的种业将来必将会成长为世界种业的生力军,在世界的市场上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关于种业开放与“粮食安全”
是不是中国的种子产业一旦开放,外资公司就会控制了中国的种子产业,就会进一步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其实,这完全是基于一种不可能成立的假想之上的。
1.种子产业是一个非常高度本地化的产业。任何一种来自国外的作物品种,如果没有经过本地环境的驯化,是没有办法在当地生存或者取得生物竞争优势的。这些与汽车制造、电脑芯片、电脑软件或者可口可乐的配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所有的农产品种子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生产的,都要通过和千家万户的农民签订生产合同来完成。任何一个公司没有办法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开放的环境中保守自己的所谓的“商业秘密”;
3.种子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规模大,工序简单和可重复性强的产业。农业生产和种子生产的竞争优势不在于特有的技术和商业秘密,而在于如何提高效率和规避自然界存在的风险;
4.本地的雇员掌握研发,生产的和销售的全部流程和实际操作的技术经验。跨国公司要想保持单纯任何技术诀窍是难上加难的
5.国家间、企业间还存在着强大的市场竞争。除了美国杜邦公司的先锋公司之外,还有美国的孟山都公司,瑞士的先正达公司,法国的力马格兰公司,还有德国的KWS公司等。
实际上,自从棉花种子市场开放以来,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曾经一度称雄,其所引进的先进的抗虫技术和优良的棉花品种也挽救了当年曾经濒临困境的棉花生产和下游的棉纺织业和服装业。但十年后的今天,这两家公司早已退出了市场。今天的棉花种子市场完全是中国种业公司的天下,而其所使用的技术和品种也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当年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的水准。
与中国的种植业相比,种子产业的价值还不足它的5%。中国目前为了所谓的“保护民族种子产业”的一些做法,实际上是保护了目前国内种子行业从业人员的局部利益,保护了落后的技术和体制。它牺牲了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利益,牺牲了种子产业迅速升级、发展的机遇。这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应当迅速改变。
总之,有规则的市场开放意味着有规则的竞争,意味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开放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开放也意味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提速。
开放的中国的今天,比30年前闭关自守和落后的中国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