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机会是跌出来的
http://www.cction.com 2009-02-12 10:15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前宏观环境促使市场可能衍生出一个新的机会:即黄金下跌带来的投资机遇。
前宏观环境促使市场可能衍生出一个新的机会:即黄金下跌带来的投资机遇。
前期在市场积弱环境下,黄金不仅明显抗跌,且不断创出阶段性新高。但当流动性修复,市场氛围趋于稳定,黄金金融属性(避险功能)可能显著弱化,商品属性(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或将重新主导价格走势。而黄金的商品表现在经济低迷时趋于负面,因此黄金从更长远角度来看虽具有战略价值,但中短期回调的概率和空间还是比较大。
自去年9月末“雷曼事件”引发全球范围内去杠杆化进程加剧,导致商品市场系统性风险彻底暴露,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普遍在50%以上。导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美国、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大幅减缓,陆续而至的是全球央行降低利率和各国财政刺激方案迅速出台,在08年底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先后呈现止跌回升的走势。我们将此定义为危机爆发后阶段。
宏观经济进入低迷期
正如IMF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所述,宏观经济正处于深水区,仍不知水到底有多深,但从Libor和TED利差等指标表现看,金融市场流动性已初步修复,资金供需紧张状况也逐步得以缓解。因此,当前宏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即从危机爆发后阶段转入另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低迷时期。从经济衰退到经济低迷,尽管经济增速会表现为低增长或负增长,但整体而言经济运行比较稳定。应该说,将1929年大衰退作为本轮经济衰退的经典样本,是目前市场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我们通过比较美国1929年和日本1990年衰退发现,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当前经济形势与当年日本更为相似。美国和日本的差异表现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当时不断调高利率,货币供应量也出现锐减,而日本陷入定量宽松的流动性陷阱;尽管两国房产、股票、商品等资产类价格均大幅度下跌,但美国GDP损失接近1/3,日本GDP却较为稳定。究其原因,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微观层面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失衡,企业为避免技术性破产(或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不得不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经营,因此货币政策对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发挥不出效用,这也是我们坚持全球央行零利率政策效用失常的原因。此外,从日本经验来看,财政政策在经济陷入低迷时期的作用大有可为,并非简单承袭了凯恩斯的政策理论,而是因为政府取代个人和企业之后,直接成为投资需求的推动者和银行货币乘数的创造者,日本之所以未出现GDP大幅度下滑,政府贡献可谓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政府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经济刺激方面的新举措。
商品价格或惯性运动
鉴于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亦需要作相应调整。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会使经济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持续低迷。尽管国际性协调合作成为官方口头共识,但为了稳定本国经济,各国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或不可避免。因商品进出口贸易渠道可能遭到损害,将导致原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商品价格链条断裂,由此给商品定价机制带来新的变化。因此,本土或区域性市场(如供需平衡,产业生态等)将取代全球市场成为分析和关注的重点。
其次,从长期视角来看,本轮危机的力度和强度确属百年不遇,且波段性冲击如同潜藏在水表下的冰山一样难以预估。对资产类价格而言,尽管中期会持续低迷,但由于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因此资产类价格波动会相对趋于稳定。不妨做个比喻,将宏观经济视为一台运转机器,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机器发动机,商品生产贸易流通则是机器零部件,只有当发动机启动后,零部件才开始运转,这也是为什么本轮商品市场滞后于股票市场反弹的原因;若股票市场企稳或者加速,商品市场反弹节奏也将随之加快,但由于零部件运转存在惯性,当股票市场重新下跌时,商品价格也将短暂惯性运动,但力度会逐渐减弱。
前期在市场积弱环境下,黄金不仅明显抗跌,且不断创出阶段性新高。但当流动性修复,市场氛围趋于稳定,黄金金融属性(避险功能)可能显著弱化,商品属性(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或将重新主导价格走势。而黄金的商品表现在经济低迷时趋于负面,因此黄金从更长远角度来看虽具有战略价值,但中短期回调的概率和空间还是比较大。
自去年9月末“雷曼事件”引发全球范围内去杠杆化进程加剧,导致商品市场系统性风险彻底暴露,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普遍在50%以上。导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美国、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大幅减缓,陆续而至的是全球央行降低利率和各国财政刺激方案迅速出台,在08年底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先后呈现止跌回升的走势。我们将此定义为危机爆发后阶段。
宏观经济进入低迷期
正如IMF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所述,宏观经济正处于深水区,仍不知水到底有多深,但从Libor和TED利差等指标表现看,金融市场流动性已初步修复,资金供需紧张状况也逐步得以缓解。因此,当前宏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即从危机爆发后阶段转入另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低迷时期。从经济衰退到经济低迷,尽管经济增速会表现为低增长或负增长,但整体而言经济运行比较稳定。应该说,将1929年大衰退作为本轮经济衰退的经典样本,是目前市场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我们通过比较美国1929年和日本1990年衰退发现,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当前经济形势与当年日本更为相似。美国和日本的差异表现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当时不断调高利率,货币供应量也出现锐减,而日本陷入定量宽松的流动性陷阱;尽管两国房产、股票、商品等资产类价格均大幅度下跌,但美国GDP损失接近1/3,日本GDP却较为稳定。究其原因,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微观层面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失衡,企业为避免技术性破产(或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不得不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经营,因此货币政策对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发挥不出效用,这也是我们坚持全球央行零利率政策效用失常的原因。此外,从日本经验来看,财政政策在经济陷入低迷时期的作用大有可为,并非简单承袭了凯恩斯的政策理论,而是因为政府取代个人和企业之后,直接成为投资需求的推动者和银行货币乘数的创造者,日本之所以未出现GDP大幅度下滑,政府贡献可谓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政府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经济刺激方面的新举措。
商品价格或惯性运动
鉴于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亦需要作相应调整。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会使经济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持续低迷。尽管国际性协调合作成为官方口头共识,但为了稳定本国经济,各国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或不可避免。因商品进出口贸易渠道可能遭到损害,将导致原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商品价格链条断裂,由此给商品定价机制带来新的变化。因此,本土或区域性市场(如供需平衡,产业生态等)将取代全球市场成为分析和关注的重点。
其次,从长期视角来看,本轮危机的力度和强度确属百年不遇,且波段性冲击如同潜藏在水表下的冰山一样难以预估。对资产类价格而言,尽管中期会持续低迷,但由于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因此资产类价格波动会相对趋于稳定。不妨做个比喻,将宏观经济视为一台运转机器,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机器发动机,商品生产贸易流通则是机器零部件,只有当发动机启动后,零部件才开始运转,这也是为什么本轮商品市场滞后于股票市场反弹的原因;若股票市场企稳或者加速,商品市场反弹节奏也将随之加快,但由于零部件运转存在惯性,当股票市场重新下跌时,商品价格也将短暂惯性运动,但力度会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