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玉米市场分析及09年展望
http://www.cction.com 2009-02-24 13:53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增加,预计将达到1.655亿吨,由于饲料、深加工行业需求比较疲软,玉米市场供需宽松,全年国内玉米市场以弱势为主。
摘要: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增加,预计将达到1.655亿吨,由于饲料、深加工行业需求比较疲软,玉米市场供需宽松,全年国内玉米市场以弱势为主。2008年国际玉米市场经历了“冰”与“火”的考验,价格跌宕起伏,为了避免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影响,我国对玉米出口征收了关税,全年出口量仅有25.23万吨,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新粮上市后,国内玉米价格遭遇了季节性下跌,国家随后在东北启动了玉米临时存储收购计划,在前后三批3000万吨的收购计划实施后,国内玉米价格才有趋稳的迹象。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仍将继续,市场需求短期内将持续低迷,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仍需政策支撑。预计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不会出现太大波动,东北玉米价格主要围绕国家收购价格和顺价销售价格小幅波动,波幅在100元/吨。
一、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回顾
(一)生产状况:播种面积略减,单产水平提高,产量丰收
2008年春耕时,由于大豆玉米的比价较高,使得一些种植玉米的农户改种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据预测,200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80万公顷,较2007年的2900万公顷减少了20万公顷。但后期主产区天气条件良好,降雨量充沛,玉米单产水平经历了一个恢复性增长,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单产水平可能达到6042公斤/公顷。单产水平的恢复弥补了播种面积下滑带来的减产,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655亿吨,高于前期预测的1.56亿吨,连续五年丰收。
(图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二)需求状况:饲用消费刚性增长,工业需求增速度放缓,总需求与上年持平
2008年,国内玉米总需求量与上年持平。其中,食用和种用保持稳定;饲用玉米需求受养殖业的拖累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工业需求量有所下降。
2008年国内养殖业频繁遭遇打击。受年初雪灾的影响,上半年我国南方销区生猪、家禽存栏量不高;后期高热病、禽流感又不时袭击南方各省,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养殖业一直处于恢复阶段,对饲用玉米的需求比较平淡。此外,上半年小麦玉米比价偏低,小麦替代效应明显,这也对玉米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8年国内工业玉米消费面临着政策制约和市场需求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前期出台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规模和布局等方面上限制了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玉米深加工业用粮的增长速度;其次,由于奥运环保政策,也使华北地区一些污染严重的深加工企业陷入了停产、限产的危机,影响了当地工业玉米需求量;最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需求缩水,一度整个深加工行业开工率不足50%,极大地削弱了玉米的工业需求。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制约下,2008年玉米的工业消费量有所下滑。
(三)进出口状况:取消出口退税,增加关税,出口量为近10年最低
为了防止国家高粮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我国对玉米出口进行了一系列调控,先是在2007年底取消了玉米13%的出口退税,接着又增加了5%的出口关税。在这些政策的调控下,2008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仅有25.23万吨,为近10年最低水平。
(图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四)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政策因素
2008年影响玉米市场的政策主要包括竞价销售政策、国储玉米收购和进出口政策。
1、国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
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是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地区玉米价格的主要手段。年初,在东北玉米区域性过剩、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国家先后启动了两批400万吨的收购计划,调节了供需关系,稳定了东北玉米价格。在2008年新产玉米上市后,价格再次遭遇下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先后下达了两批500万吨的收购计划,但玉米价格并未有止跌的迹象,直到12月下旬第三批2000万吨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计划出台,国内玉米价格才止跌趋稳。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收购主体的心态谨慎,市场很不活跃,而国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无论是从市场层面,还是从心理层面都对玉米价格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2、中央储备玉米和国家临时储备玉米竞价销售
2007年12月,为了稳定国内玉米价格,国家在销区和养殖大省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中央储备玉米竞价销售。通过中央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国内局部地区玉米市场供需关系,稳定了玉米价格。2008年7月,东北地区粮源紧张,为了缓解当地的供需矛盾,国家在东北产区展开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通过连续3周的投放后,成交率和成交均价回落并保持稳定。随着新粮上市后,市场供给充足,国家也在2008年10月下旬停止了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截止2008年10月下旬,中央储备玉米和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已累计投放1386万吨玉米,共成交290万吨,很好地调节了国内市场价格。
3、出口关税调节政策
在2007年下半年国际玉米价格剧烈波动的背景下,国家取消了玉米及其制粉13%的出口退税,随后宣布2008年全年对玉米和玉米制粉分别增收5%和10%的出口关税,实行临时性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由于关税政策的出台,2008年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量锐减,全年玉米出口量仅有25.23万吨,很好地切断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联系,在稳定市场价格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下半年后,随着国际玉米价格的回落和国内供给压力的增加,11月份国家宣布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玉米及其制粉的出口关税。但由于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回落,我国玉米出口已无优势,仅仅放开关税无法给出口带来动力。
(五)2008年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与前两年有明显差异。上半年国内物价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政策调控力度加强,玉米价格在高位震荡调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减速的拖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仍未能阻止新玉米上市后价格出现大幅跳水;12月下旬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市场价格有企稳迹象。总体来看,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以弱势为主。
1、一、二月份,国内玉米价格高位震荡,东北收购市场低迷托市政策启动,南方雪灾导致运力紧张价格坚挺
年初东北玉米收购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一方面深加工企业收购力度减弱;另一方面春节前不少农民面临变现的压力,售粮积极,市场供给增加;再加上临近春运,东北运力紧张,玉米外销困难,短期内供过于求。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启动了400万吨的国储收购计划支撑东北价格,进入2月份后,东北产区玉米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或略高于国储玉米收购价格。
南方地区在年初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天气,由于销区库存量较低,再加上恶劣的天气影响了玉米的正常流通,加剧了销区玉米的紧张程度,价格十分坚挺,尤其是四川、重庆两地,价格上涨动力十足。雪灾也对南方养殖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延缓了养殖业恢复进程,给后期销区玉米的需求蒙上了阴影。
2、三至五月份,玉米市场北强南弱格局明显,第二批政策收购拉动东北市场行情,南方养殖业恢复缓慢拖累玉米价格
春节过后,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售粮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市场仍面临不小的压力,3月13日中储粮总公司下达了第二批400万吨托市玉米收购计划,并且将收购标准降至国标三等,方便了农民备耕变现。随着春播期的到来,农民忙于春耕无暇卖粮,市场粮源趋于紧张,深加工企业经过前期消耗后玉米库存水平降低,补库意愿强烈,主动提价收购,带动了东北市场价格。
相比东北产区行情,南方销区市场则显得比较低迷。进入3月份,随着节后铁路等运输状况的改善,南方各主要销区玉米到货量明显增加,市场供应充足;而前期雪灾对养殖业的打击延缓了其恢复的步伐,饲料需求疲软直接拖累了玉米的销售,在这种背景下前期高价玉米合理回归市场价值,价格跌幅在10元/吨到100元/吨不等。
3、六至八月,油价提高抬升玉米底价,行情小幅震荡,中央储备玉米产区投放,东北价格涨势趋缓
6月份国家提高了国内汽油、柴油的价格,流通领域内成本的增加小幅度抬高市场底价。在东北产区,由于前期国储玉米收购和政策外运的影响,当地玉米存量较低,在深加工企业不断抬价诱售,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路走高。7月22日,国储玉米竞价销售转向产区,以缓和产区紧张的供需关系。随着国储玉米定期在产区投放,市场供应量增加,东北玉米价格涨势渐缓。
7月份,华北地区玉米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主要因为:一是油价上涨,运输成本增加,玉米底价抬高;二是小麦价格持续攀升,小麦对玉米的替代效应减弱;三是东北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给华北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四是企业库存逼近底线补库意愿强烈。尽管这段时间国内玉米价格仍保持在高位运行,但玉米市场本身需求不足的问题已有暴露。8月份后玉米油、DDGS等副产品价格也遭遇了下跌,不少深加工企业又限入减产、停产的状态,玉米价格此时已显露出下行的态势。
4、九月后,宏观经济不景气打击市场信心,利好政策频出难挡玉米价格跳水
9月份后,国内2008年新产玉米由南向北陆续上市。由于连续5年增产,市场价格压力比较大。同时以美国次贷为源头的世界金融危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我国在实体经济和市场信心上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尤其是玉米加工企业更是处于了亏损经营的处境,有关调查显示下半年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50%。玉米价格也在随后的3个月中呈现了跳水行情,至12月下旬,二级玉米全国均价已跌到1420元/吨,较年初的1650元/吨下降了200元/吨以上,为近两年的最低点。面对国内市场低迷行情,国家相关调控制政策陆续出台,直到12月下旬,第三批2000万吨的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计划实施后,价格才有企稳迹象。
二、2008年国内外玉米市场对比分析
2008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波动剧。上半年,热钱炒作玉米能源属性和美国播种期的洪水成为左右CBOT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且逐步将国际玉米价格(CBOT)推向高点,到7月初已达到790美分/蒲式耳的历史最高价位。之后随着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玉米价格迅速回落,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蔓延更加剧了国际玉米价格下跌的幅度,至12月5日,CBOT玉米价格已跌落至305.4美分/蒲式耳的全年最低点。相比国际市场“过山车”的行情,国内玉米市场波澜不惊,运行平稳
国际玉米价格是指CBOT玉米每周平均价格,不包括海运费等其他费用
在国际玉米价格大涨大跌的2008年,国内市场之所以能独善其身,价格运行保持平稳,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玉米产量丰收,供需关系宽松;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国家的调控政策。从2007年12月,国家针对玉米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中央储备玉米竞价销售等;针对国内玉米分布的不均衡,缓解局部供给压力,国家也适时展开了国储玉米收购政策,很好地稳定了国内玉米价格。
三、2009年玉米市场形势展望
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仍面临巨大压力。从供需层面上看,连续五年丰收和国内需求的疲软使得市场供给压力巨大,而经过2008年下半年的“熊市”之后,玉米市场各方心态异常谨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随购随用是各需求方主要的经营策略,需求不足难以拉动市场价格;从国际因素来看,国际价格将在一段时间里低于国内价格,国内玉米出口无明显优势,对缓解国内过剩的供求关系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利空充斥着市场,但也不缺乏利好因素,稳步提高粮食价格是政策目标,而随着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玉米市场也将进入“政策市”。
(一)2009年玉米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市场供给充足
2008年尽管玉米价格下跌,农民种植收益降低,但相比而言,大豆跌幅更大,后期大豆玉米比价很难恢复到2008年春耕时4.0的水平,有利于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在东北一些大豆玉米争地较为激烈的地区;同时在大批民工返乡产区劳动力增加和国家各种惠农政策补贴的扶持下,2009年玉米播种面积有望小幅上升,但幅度有限。得益于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2009年国内玉米有继续增产的可能,但另一个关键因素是2009年天气状况,而天气的不确定性也将给最终产量埋下伏笔。在不出现明显灾害天气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小幅增长。
自2004年以来,我国玉米实现了连续5年丰收,同时也改变了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紧张的状态。2008年的预测产量更是达到1.65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由于2008年国内需求相对比较疲软,结转的库存将为2009年玉米市场提供充足的供给。
(二)需求是影响玉米市场的关键因素
尽管国家收购政策和顺价销售意愿将对市场起着主导作用,但鉴于2008年需求疲软给市场带来的“熊市”,2009年需求仍是玉米市场能否完全复苏的关键。饲料需求方面,最近三年,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投入资金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基地。这些政策累积起来可能在2009年拉动养殖业需求,有利于玉米饲粮的消费;而小麦价格走高替代效应减弱也将增加玉米在家禽饲料中的用量。但就近几年养殖业具体发展情况来看,疫情仍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禽流感、高热病等疫情频频打击生猪、家禽养殖,2009年仍需紧密关注各地疫情有关情况。预计2009年饲用玉米消费在9000万吨的基础上小幅度增长。
玉米工业需求在2009年可能与2008年持平。《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用粮的增长速度,但《指导意见》更多的是对深加工行业发展的一种控制而不是抑制,通过优化布局,调整企业结构等手段,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因此玉米深加工需求仍会刚性增长。另一方面,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将持续,市场需求低迷,加工产品销售不畅,影响企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减少原料采购以降低成品存货,玉米需求萎缩。虽然国家启动了各项拉动内需的措施,由于政策的滞后性,最早也要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显现效果。预计2009年工业玉米需求量上半年持续低迷,下半年逐步恢复,全年用粮量在4000万吨左右。预计2009年国内玉米主要消费量与2008年持平或略有小幅波动。
(三)2009年国际市场形势和进出口状况
2009年金融危机将继续影响世界经济,随着危机转向经济实体,美国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美元在短期内将以弱势为主。尽管美元走软给石油价格带来了上涨动力,但实体经济的衰退削弱了对石油需求,燃料乙醇需求的增速也随之放缓。2009年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美国新能源法案的存在,燃料乙醇的需求增长巨大,国际玉米价格长期向上的势头不变,这种情况更多的可能是在2009年下半年以后出现。
2008年由于粮食出口关税的出台,我国玉米出口量很少。但随着世界粮食价格的回落和国内新粮上市后较大的供给压力,国家在2008年底取消了玉米及其制粉的出口关税,为玉米出口扫清了一道障碍。不过在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玉米出口可能更多的依靠配额进行,国家发放的出口配额决定了本年度的出口量。而在进口方面,由于国际玉米价格的回落,给南方和沿海销区提供了进口机会,预计2009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会有所增加。但由于国内整体供给相当充足,少量进口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
(四)政策是2009年玉米市场的主旋律
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在东北地区启动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计划,收购总量达到3000万吨,并且国家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场反应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增加收购量。随着收购任务的不断进行,东北玉米市场逐渐进入供求偏紧的局面,而国家制定的0.75元/斤的收购价格逐步成为市场底价。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后,东北玉米存量逐渐枯竭,国家以顺价销售的方式将临时存储玉米投入市场,0.75元/斤的收购价格加上一定的存储费用将是东北玉米的底价。由于关内产区供给充分,市场压力比较大,不排除国家出台收购政策的可能。因此在2009年前期需要关注国家临时收购政策,由于今年收购量巨大,仓容、天气以及玉米质量等因素是影响收购进度的关键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后期则要留意临时存储玉米的顺价销售情况。
总体来说,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供需进一步宽松,在需求短期难以拉动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政策将是主要支撑,价格不会出现剧烈波动。预计2009年国内东北玉米价格主要围绕国家收购价格和顺价销售价格小幅波动,波幅在100元/吨;华北黄淮产区在没有政策支撑的前提下,价格将震荡缓慢上行,最终将恢复与东北玉米150元/吨的价差。
一、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回顾
(一)生产状况:播种面积略减,单产水平提高,产量丰收
2008年春耕时,由于大豆玉米的比价较高,使得一些种植玉米的农户改种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据预测,200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80万公顷,较2007年的2900万公顷减少了20万公顷。但后期主产区天气条件良好,降雨量充沛,玉米单产水平经历了一个恢复性增长,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单产水平可能达到6042公斤/公顷。单产水平的恢复弥补了播种面积下滑带来的减产,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655亿吨,高于前期预测的1.56亿吨,连续五年丰收。
(图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二)需求状况:饲用消费刚性增长,工业需求增速度放缓,总需求与上年持平
2008年,国内玉米总需求量与上年持平。其中,食用和种用保持稳定;饲用玉米需求受养殖业的拖累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工业需求量有所下降。
2008年国内养殖业频繁遭遇打击。受年初雪灾的影响,上半年我国南方销区生猪、家禽存栏量不高;后期高热病、禽流感又不时袭击南方各省,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养殖业一直处于恢复阶段,对饲用玉米的需求比较平淡。此外,上半年小麦玉米比价偏低,小麦替代效应明显,这也对玉米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8年国内工业玉米消费面临着政策制约和市场需求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前期出台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规模和布局等方面上限制了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玉米深加工业用粮的增长速度;其次,由于奥运环保政策,也使华北地区一些污染严重的深加工企业陷入了停产、限产的危机,影响了当地工业玉米需求量;最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需求缩水,一度整个深加工行业开工率不足50%,极大地削弱了玉米的工业需求。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制约下,2008年玉米的工业消费量有所下滑。
(三)进出口状况:取消出口退税,增加关税,出口量为近10年最低
为了防止国家高粮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我国对玉米出口进行了一系列调控,先是在2007年底取消了玉米13%的出口退税,接着又增加了5%的出口关税。在这些政策的调控下,2008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仅有25.23万吨,为近10年最低水平。
(图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四)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政策因素
2008年影响玉米市场的政策主要包括竞价销售政策、国储玉米收购和进出口政策。
1、国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
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是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地区玉米价格的主要手段。年初,在东北玉米区域性过剩、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国家先后启动了两批400万吨的收购计划,调节了供需关系,稳定了东北玉米价格。在2008年新产玉米上市后,价格再次遭遇下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先后下达了两批500万吨的收购计划,但玉米价格并未有止跌的迹象,直到12月下旬第三批2000万吨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计划出台,国内玉米价格才止跌趋稳。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收购主体的心态谨慎,市场很不活跃,而国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无论是从市场层面,还是从心理层面都对玉米价格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2、中央储备玉米和国家临时储备玉米竞价销售
2007年12月,为了稳定国内玉米价格,国家在销区和养殖大省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中央储备玉米竞价销售。通过中央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国内局部地区玉米市场供需关系,稳定了玉米价格。2008年7月,东北地区粮源紧张,为了缓解当地的供需矛盾,国家在东北产区展开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通过连续3周的投放后,成交率和成交均价回落并保持稳定。随着新粮上市后,市场供给充足,国家也在2008年10月下旬停止了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截止2008年10月下旬,中央储备玉米和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已累计投放1386万吨玉米,共成交290万吨,很好地调节了国内市场价格。
3、出口关税调节政策
在2007年下半年国际玉米价格剧烈波动的背景下,国家取消了玉米及其制粉13%的出口退税,随后宣布2008年全年对玉米和玉米制粉分别增收5%和10%的出口关税,实行临时性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由于关税政策的出台,2008年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量锐减,全年玉米出口量仅有25.23万吨,很好地切断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联系,在稳定市场价格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下半年后,随着国际玉米价格的回落和国内供给压力的增加,11月份国家宣布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玉米及其制粉的出口关税。但由于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回落,我国玉米出口已无优势,仅仅放开关税无法给出口带来动力。
(五)2008年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与前两年有明显差异。上半年国内物价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政策调控力度加强,玉米价格在高位震荡调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减速的拖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仍未能阻止新玉米上市后价格出现大幅跳水;12月下旬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市场价格有企稳迹象。总体来看,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以弱势为主。
1、一、二月份,国内玉米价格高位震荡,东北收购市场低迷托市政策启动,南方雪灾导致运力紧张价格坚挺
年初东北玉米收购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一方面深加工企业收购力度减弱;另一方面春节前不少农民面临变现的压力,售粮积极,市场供给增加;再加上临近春运,东北运力紧张,玉米外销困难,短期内供过于求。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启动了400万吨的国储收购计划支撑东北价格,进入2月份后,东北产区玉米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或略高于国储玉米收购价格。
南方地区在年初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天气,由于销区库存量较低,再加上恶劣的天气影响了玉米的正常流通,加剧了销区玉米的紧张程度,价格十分坚挺,尤其是四川、重庆两地,价格上涨动力十足。雪灾也对南方养殖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延缓了养殖业恢复进程,给后期销区玉米的需求蒙上了阴影。
2、三至五月份,玉米市场北强南弱格局明显,第二批政策收购拉动东北市场行情,南方养殖业恢复缓慢拖累玉米价格
春节过后,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售粮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市场仍面临不小的压力,3月13日中储粮总公司下达了第二批400万吨托市玉米收购计划,并且将收购标准降至国标三等,方便了农民备耕变现。随着春播期的到来,农民忙于春耕无暇卖粮,市场粮源趋于紧张,深加工企业经过前期消耗后玉米库存水平降低,补库意愿强烈,主动提价收购,带动了东北市场价格。
相比东北产区行情,南方销区市场则显得比较低迷。进入3月份,随着节后铁路等运输状况的改善,南方各主要销区玉米到货量明显增加,市场供应充足;而前期雪灾对养殖业的打击延缓了其恢复的步伐,饲料需求疲软直接拖累了玉米的销售,在这种背景下前期高价玉米合理回归市场价值,价格跌幅在10元/吨到100元/吨不等。
3、六至八月,油价提高抬升玉米底价,行情小幅震荡,中央储备玉米产区投放,东北价格涨势趋缓
6月份国家提高了国内汽油、柴油的价格,流通领域内成本的增加小幅度抬高市场底价。在东北产区,由于前期国储玉米收购和政策外运的影响,当地玉米存量较低,在深加工企业不断抬价诱售,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路走高。7月22日,国储玉米竞价销售转向产区,以缓和产区紧张的供需关系。随着国储玉米定期在产区投放,市场供应量增加,东北玉米价格涨势渐缓。
7月份,华北地区玉米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主要因为:一是油价上涨,运输成本增加,玉米底价抬高;二是小麦价格持续攀升,小麦对玉米的替代效应减弱;三是东北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给华北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四是企业库存逼近底线补库意愿强烈。尽管这段时间国内玉米价格仍保持在高位运行,但玉米市场本身需求不足的问题已有暴露。8月份后玉米油、DDGS等副产品价格也遭遇了下跌,不少深加工企业又限入减产、停产的状态,玉米价格此时已显露出下行的态势。
4、九月后,宏观经济不景气打击市场信心,利好政策频出难挡玉米价格跳水
9月份后,国内2008年新产玉米由南向北陆续上市。由于连续5年增产,市场价格压力比较大。同时以美国次贷为源头的世界金融危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我国在实体经济和市场信心上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尤其是玉米加工企业更是处于了亏损经营的处境,有关调查显示下半年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50%。玉米价格也在随后的3个月中呈现了跳水行情,至12月下旬,二级玉米全国均价已跌到1420元/吨,较年初的1650元/吨下降了200元/吨以上,为近两年的最低点。面对国内市场低迷行情,国家相关调控制政策陆续出台,直到12月下旬,第三批2000万吨的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计划实施后,价格才有企稳迹象。
二、2008年国内外玉米市场对比分析
2008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波动剧。上半年,热钱炒作玉米能源属性和美国播种期的洪水成为左右CBOT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且逐步将国际玉米价格(CBOT)推向高点,到7月初已达到790美分/蒲式耳的历史最高价位。之后随着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玉米价格迅速回落,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蔓延更加剧了国际玉米价格下跌的幅度,至12月5日,CBOT玉米价格已跌落至305.4美分/蒲式耳的全年最低点。相比国际市场“过山车”的行情,国内玉米市场波澜不惊,运行平稳
国际玉米价格是指CBOT玉米每周平均价格,不包括海运费等其他费用
在国际玉米价格大涨大跌的2008年,国内市场之所以能独善其身,价格运行保持平稳,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玉米产量丰收,供需关系宽松;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国家的调控政策。从2007年12月,国家针对玉米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中央储备玉米竞价销售等;针对国内玉米分布的不均衡,缓解局部供给压力,国家也适时展开了国储玉米收购政策,很好地稳定了国内玉米价格。
三、2009年玉米市场形势展望
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仍面临巨大压力。从供需层面上看,连续五年丰收和国内需求的疲软使得市场供给压力巨大,而经过2008年下半年的“熊市”之后,玉米市场各方心态异常谨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随购随用是各需求方主要的经营策略,需求不足难以拉动市场价格;从国际因素来看,国际价格将在一段时间里低于国内价格,国内玉米出口无明显优势,对缓解国内过剩的供求关系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利空充斥着市场,但也不缺乏利好因素,稳步提高粮食价格是政策目标,而随着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玉米市场也将进入“政策市”。
(一)2009年玉米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市场供给充足
2008年尽管玉米价格下跌,农民种植收益降低,但相比而言,大豆跌幅更大,后期大豆玉米比价很难恢复到2008年春耕时4.0的水平,有利于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在东北一些大豆玉米争地较为激烈的地区;同时在大批民工返乡产区劳动力增加和国家各种惠农政策补贴的扶持下,2009年玉米播种面积有望小幅上升,但幅度有限。得益于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2009年国内玉米有继续增产的可能,但另一个关键因素是2009年天气状况,而天气的不确定性也将给最终产量埋下伏笔。在不出现明显灾害天气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小幅增长。
自2004年以来,我国玉米实现了连续5年丰收,同时也改变了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紧张的状态。2008年的预测产量更是达到1.65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由于2008年国内需求相对比较疲软,结转的库存将为2009年玉米市场提供充足的供给。
(二)需求是影响玉米市场的关键因素
尽管国家收购政策和顺价销售意愿将对市场起着主导作用,但鉴于2008年需求疲软给市场带来的“熊市”,2009年需求仍是玉米市场能否完全复苏的关键。饲料需求方面,最近三年,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投入资金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基地。这些政策累积起来可能在2009年拉动养殖业需求,有利于玉米饲粮的消费;而小麦价格走高替代效应减弱也将增加玉米在家禽饲料中的用量。但就近几年养殖业具体发展情况来看,疫情仍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禽流感、高热病等疫情频频打击生猪、家禽养殖,2009年仍需紧密关注各地疫情有关情况。预计2009年饲用玉米消费在9000万吨的基础上小幅度增长。
玉米工业需求在2009年可能与2008年持平。《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用粮的增长速度,但《指导意见》更多的是对深加工行业发展的一种控制而不是抑制,通过优化布局,调整企业结构等手段,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因此玉米深加工需求仍会刚性增长。另一方面,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将持续,市场需求低迷,加工产品销售不畅,影响企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减少原料采购以降低成品存货,玉米需求萎缩。虽然国家启动了各项拉动内需的措施,由于政策的滞后性,最早也要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显现效果。预计2009年工业玉米需求量上半年持续低迷,下半年逐步恢复,全年用粮量在4000万吨左右。预计2009年国内玉米主要消费量与2008年持平或略有小幅波动。
(三)2009年国际市场形势和进出口状况
2009年金融危机将继续影响世界经济,随着危机转向经济实体,美国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美元在短期内将以弱势为主。尽管美元走软给石油价格带来了上涨动力,但实体经济的衰退削弱了对石油需求,燃料乙醇需求的增速也随之放缓。2009年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美国新能源法案的存在,燃料乙醇的需求增长巨大,国际玉米价格长期向上的势头不变,这种情况更多的可能是在2009年下半年以后出现。
2008年由于粮食出口关税的出台,我国玉米出口量很少。但随着世界粮食价格的回落和国内新粮上市后较大的供给压力,国家在2008年底取消了玉米及其制粉的出口关税,为玉米出口扫清了一道障碍。不过在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玉米出口可能更多的依靠配额进行,国家发放的出口配额决定了本年度的出口量。而在进口方面,由于国际玉米价格的回落,给南方和沿海销区提供了进口机会,预计2009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会有所增加。但由于国内整体供给相当充足,少量进口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
(四)政策是2009年玉米市场的主旋律
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在东北地区启动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计划,收购总量达到3000万吨,并且国家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场反应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增加收购量。随着收购任务的不断进行,东北玉米市场逐渐进入供求偏紧的局面,而国家制定的0.75元/斤的收购价格逐步成为市场底价。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后,东北玉米存量逐渐枯竭,国家以顺价销售的方式将临时存储玉米投入市场,0.75元/斤的收购价格加上一定的存储费用将是东北玉米的底价。由于关内产区供给充分,市场压力比较大,不排除国家出台收购政策的可能。因此在2009年前期需要关注国家临时收购政策,由于今年收购量巨大,仓容、天气以及玉米质量等因素是影响收购进度的关键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后期则要留意临时存储玉米的顺价销售情况。
总体来说,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供需进一步宽松,在需求短期难以拉动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政策将是主要支撑,价格不会出现剧烈波动。预计2009年国内东北玉米价格主要围绕国家收购价格和顺价销售价格小幅波动,波幅在100元/吨;华北黄淮产区在没有政策支撑的前提下,价格将震荡缓慢上行,最终将恢复与东北玉米150元/吨的价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