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顾问-为中国企业提供精准咨询服务 cction.com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内容标签
全国客服热线(7*24小时)

400-700-9228

(86)010-69365838
 

2009-2015年中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http://www.cction.com  2009-08-24 14:47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2009-2015年中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核心提示:2009-2015年中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5月20日消息,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该规划要求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规划全文如下:

       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1.生产、贸易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2,419.5万亩,茶叶产量116.5万吨,与1990年相比,面积增长52%,产量增长1倍。2007年全国茶叶出口28.9万吨,比1990年19.5万吨增加9.4万吨,增长48%。目前,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31%,2005年超过印度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茶叶出口量2007年跃居世界第二。

       2.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我国有20个省(区、市)栽培茶树,生产区域辽阔。2007年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省(区、市)茶园面积2,380.2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产量115.4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产值290多亿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98%以上,已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迅速。一是绿茶生产规模扩大。绿茶产量由1990年33.3万吨,增加到2007年87.4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2%提高到75%;二是乌龙茶产量上升。乌龙茶产量由1990年的3.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3.0万吨,增加3倍以上,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提高到11%;三是红茶生产大幅减少。产量从1990年的11.0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5.3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20%下降到5%;四是名优茶迅猛发展。根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43.5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5倍和30倍,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5%提高到38%,占茶叶总产值比重由24%提高到68%。

       4.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近十年来,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质化栽培等技术,提高了茶叶整体品质;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据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抽检结果,2007年有92%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5.产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销衔接,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逐步提高了产业水平与竞争力。


       (二)主要问题

       1.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单产低。茶树良种化是茶叶生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无性系又是茶树良种化的基础。2007年我国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858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35%左右,而肯尼亚等国家已高达90%以上。由于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导致茶叶单产低,每亩仅为60.5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与先进的产茶国相比差距更大。

       2.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由于我国茶叶品类的多样性、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和生产的局域性,使得茶叶标准的制(修)定难度较大。许多重要的茶类产品缺乏标准,无标准可依,不适应茶叶生产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对现有标准的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生产管理较粗放,加工操作不规范。另外,标准政出多门,体系不健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够,导致企业无所适从。由于我国茶叶行业改造刚起步,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确立,带来了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一些茶叶产品由于不符合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引发贸易纠纷甚至退货时有发生。

       3.加工设施陈旧、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大部分国营、集体茶场(厂)均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虽已转制,但仍有半数左右的茶场、茶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加工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5万家茶厂,年均产量仅为10吨,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操作,批量少,产品规格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低。

       4.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分散的农户和小茶厂生产经营方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生产环节来讲,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同一质量产品批量小,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要求。从经营环节来讲,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大多处于“小买小卖”的阶段,市场竞争力弱。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阻碍了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步入规范化生产、品牌经营的发展轨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茶叶产品出口方面,由于组织管理跟不上,内部低价竞争和外部抢夺资源的双重压力长期存在,即使占优势的绿茶出口到某些国家其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低档红茶的价格,严重影响茶叶出口效益。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持续增长。十几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379.5万吨,增幅达50%;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4.9万吨,增幅达37%。从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特别是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三国的出口仍在扩大,而印度由于本国内销压力使其市场份额相对下降。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天下”。

       2.国际市场绿茶、特种茶需求强势增长,市场空间大。尽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茶占85%以上,由于绿茶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的宣传,刺激了国际市场对绿茶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绿茶、特种茶出口量也随之增大。绿茶从1990年的8.3万吨增至2007年22.4万吨;特种茶从2.3万吨增至3.5万吨(其中乌龙茶2.2万吨)。从1998年起,我国绿茶出口已经年年超过红茶。2007年的出口产品中,绿茶占77.3%,特种茶为12.2%,红茶为10.5%。近年来,除传统销售市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和马里等国的绿茶销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外,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3.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各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4.茶叶综合利用方兴未艾,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年增长率将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同时,随着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二)竞争力分析


       1.茶叶品类齐全,优势产品突出。我国生产的茶叶种类在世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

       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的绿茶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劲,早已无力出口。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比拟。目前,中国绿茶的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此外,我国乌龙茶出口势头虽已减缓,但其受日本、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华侨的欢迎;而白茶等,虽销售量较低,但非我莫属。近来,云南的普洱茶炒声沸沸,有可能会成为茶叶市场上新葩。


       2.种质资源丰富,良种数量多。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已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3,500多份,是当今世界上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

       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已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良种97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良种80个。各产茶省还审(认)定了省级良种119个。茶树良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3.生态环境优越,茶类区域优势明显。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茶区,长江下游和中上游茶区,西南茶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各类名优茶的优质区域,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适区域。

       大多数区域劳动资源也相对较充实,茶叶生产成本较低,为参与国际竞争和茶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科技基础良好,技术水平先进。国际茶叶的竞争,除自然资源和品种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良好,建有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和13个省级茶叶研究机构,11个高等院校设有茶叶系,还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茶叶学会,与基层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在茶树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居世界前列。

       5.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中国利用茶叶历史已达5,000多年。今天,茶已成为全球推崇的绿色饮品。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渗透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茶文化对茶叶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茶经济与茶文化互动发展,已在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茶叶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的优势,但因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将优势转化为强势,尤其是茶园战线过长,成本高、规模小,技术难以普及,世界著名的茶叶企业和品牌尚未形成。近几年,在茶区政府和群众努力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整合,建设了许多茶叶示范园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经营上亿元的企业也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进程不快,难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力日益增强,加大对茶业发展的投入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有可能的,必将加快推进将我国茶业优势转化为强势的进程。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优势为依托,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稳定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努力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从全国20个省(区、市)1,000余个产茶县中,按规划准入茶叶重点区域的标准,重点选择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产值大的15个省(区、市)118个县,按其茶类和自然条件,划分为四大茶叶重点区域。通过规划的实施,四大茶叶优势区将进一步形成具有产品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生产、管理水平一流,国内外竞争力强的茶叶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以重点区域促进全国茶业发展,提高我国茶业总体水平。

       2005年,四大茶叶重点区域的茶园总面积为1,092.4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54%;采摘面积为844.6万亩,占全国茶园采摘面积54%;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409.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37.5%;茶叶产量为53.7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57%;茶叶产值为146亿元,占全国茶叶产值的67%。其中名优茶产量21.5万吨,产值104亿元,分别占全国名优茶的76%和72%。

       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总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7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8%;总产量达102万吨,比2005年增加90%,其中名优茶产量达52万吨;总产值达400亿元,比2005年增加2.7倍,其中名优茶产值320亿元。

       重点区域茶园及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分别约占全国的60%和78%,总产量和名优茶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73%和82%,总产值和名优茶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80%和84%。


       四、重点区域布局


       (一)重点区域布局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充分考虑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基础上,适应市场对茶叶产品安全化、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茶叶产品。

       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后劲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绿色群体,有利于将茶叶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和持续发展。


       (二)重点区域布局


       根据茶叶重点区域布局原则和准入标准,从全国20个产茶省市的1,000多个产茶县中,择优划分为四大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合计118个县(市、区)。


       1.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浙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的闽东茶区,江苏的苏南茶区,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区,江西的赣北茶区,湖北的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该区域共4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面积443.8万亩,采摘茶园面积386.6万亩,无性系良种率30.9%,产量21.0万吨,产值67.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9.3万吨,产值50.2亿元。该区沿海茶区经济较为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0元,而内陆茶区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060元。人才资源较充沛,沿海茶区劳动力紧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

       区域分布:浙江的开化、余杭、安吉、西湖区、淳安、临安、桐庐、新昌、诸暨、嵊州、武义、绍兴、宁海、松阳、遂昌、泰顺、永嘉,闽东的福安、福鼎、寿宁、霞浦、蕉城、周宁,江苏的宜兴、溧阳、金坛、句容、吴中,安徽的歙县、休宁、石台、祁门、黄山区、东至、宁国、金寨、霍山、岳西,江西的婺源、浮梁、庐山、遂川,河南的

关于中企顾问

  作为中企顾问咨询集团核心基础研究机构,中企顾问不懈地致力于互联网经济领域基础性行业研究、研究产品的创新研发以及数据挖掘,以此实现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企顾问下设行业研究、创新研发和企业研究三个部门,通过众多分析师的不断积累,已发展成为国内权威的互联网经济研究团队,每年发布各类权威报告超过70份,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了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