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西药类产品出口发展分析
本文导读:2011年上半年西药类产品出口发展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讯:
内容提示:出口均价上,涨跌各占50%,反映出龙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价格上涨的企业中,25%的公司出口均价上涨超过20%,烟台东城生化有限公司出口均价上涨近54%。25%的公司出口均价下跌超过20%,其中三家公司的跌幅超过35%。出口均价下跌的公司中,主营产品以维生素和肝素钠的生产企业居多,主营产品的市场变化引发龙头公司业绩分化明显。
上半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9%,增幅超过2010年全年增幅5.7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同时,进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7.73%,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1.43%,这反映出国际市场对西药类产品的需求在稳定增长,我国西药类产品国际贸易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总体量价齐升大类情况各异
上半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继续向好,出口量增长25.02%,出口均价增长1.63%,总体上保持了量价齐升的可喜局面。但三大类商品的量价关系变化较大,原料药和生化药出口量升价跌,其中原料药出口数量增长35.16%,价格下跌4.83%;生化药出口量暴增96%,均价大幅下跌43.19%。西成药则相反,出口量暴降68.42%,出口均价暴增314%。从出口额看,西成药出口9.45亿美元,增幅最大,高达30.71%;原料药出口110.43亿美元,增幅为28.63%;生化药出口11.49亿美元,增幅为11.34%(见表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原料药继续保持了数量增长,但成本增加、价格低迷的局面没有改观,竞争压力较大;西成药的品种结构有所变化,造成量价反向巨变;生化药价格下降与其主要品种价格回归有关,低价品种出口量增加对价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欧亚市场稳增新兴市场成长
上半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18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然是我出口的主要市场,比重达86.52%。亚欧市场量价齐升,我对亚洲市场出口额达56.78亿美元,同比增长31.72%;对欧洲市场出口额为38.5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5%。北美洲市场情况稍异,出口量增长26.33%,出口均价却下降了13.83%,最终出口额为18.3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8.86%。大洋洲市场增长最快,出口额增幅高达140%,拉丁美洲则以46.16%的增幅位列第二。可见,我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主流市场保持稳定,新兴市场发展迅速。
上半年,从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额排名前20位目标国情况看,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增幅最大,达161.57%。而对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新兴医药市场国家的出口额增幅分别达到62.04%、51.19%、49.06%和38.85%,明显超过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增幅,反映了新兴医药市场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上涨多于下跌未来形势乐观
上半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品种为319个海关编码商品,其中出口数量增长的品种占41.69%,出口额上涨的品种占65.2%,总体呈现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就出口额排名前20位的大宗品种看,85%的品种出口量增长,90%的品种出口额增长,80%的出口均价增长(见表二)。出口量上,谷氨酸钠、四环素衍生物及其盐、葡萄糖及葡萄糖浆等品种增幅超过40%,其他已配定剂量的药品出口增幅也达36%。出口额上,30%的品种增幅超过50%,其中其他已配定剂量的药品出口增幅高达129.42%,位居第一;四环素衍生物及其盐增幅72.38%,排名第二;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以及它们的盐以71.04%的增幅位列第三。但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下降超过30%,肝素及其盐也有近10%的跌幅。出口价格上,30%的品种增幅超过20%,其中,其他已配定剂量的药品增幅达69.1%,位列第一;其他杂环化合物以58.44%的增幅位列第二。下跌品种中,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以35.12%的跌幅居首,肝素及其盐、未混合的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和其他仅含有氧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价格跌幅也超过10%。总体上看,大宗龙头品种出口形势乐观,量价齐升的比例超过50%,其他已配定剂量的药品、四环素、红霉素、葡萄糖、其他结构上有嘧啶环等的化合物量价均有较大增幅,反映出我国部分大宗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仍在稳定增长,市场前景良好。但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等品种出口均价下降,更多是由于国内产能过剩、相互低价竞争所致,政府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大宗产品,应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治理。
经营队伍分散龙头企业占优
上半年,有实绩的西药类产品出口企业8367家,同比增加了15.38%,反映出西药类产品出口市场活跃。但单个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的企业仅4家,前20家企业比重只有15.85%,也反映出我国西药类出口企业仍然分散,规模普遍不大。
从出口额排名前20位的企业情况看,18家为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只有2家,反映了生产企业在西药类产品出口上具有明显的产品和价格优势,缺乏实业支撑的外贸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出口竞争中处于劣势。深圳海普瑞、阿斯利康、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浙江医药、浙江新和成位列出口额前五位。但最大企业的出口额仅2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61%,反映出我国西药类出口企业的集中度不高,缺乏和大型跨国药企竞争的龙头企业及竞争实力。前20家企业中,85%的企业出口量同比增长,20%的企业增幅超过100%,阿斯利康出口量爆发性增长,增幅超过9305%,浙江新和成、东北制药集团、上海迪赛诺的增幅也超过100%,这反映出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明显优势。
2011-2015年中国西药制剂市场深度评估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出口均价上,涨跌各占50%,反映出龙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价格上涨的企业中,25%的公司出口均价上涨超过20%,烟台东城生化有限公司出口均价上涨近54%。25%的公司出口均价下跌超过20%,其中三家公司的跌幅超过35%。出口均价下跌的公司中,主营产品以维生素和肝素钠的生产企业居多,主营产品的市场变化引发龙头公司业绩分化明显。
民企以多制胜沿海优势明显
上半年出口企业中,民营企业数占出口企业总数的73%,完成了49.86%的出口数量和46.81%的出口额,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但单个民营企业的平均出口额仅100万美元,远低于“三资”企业的303万美元和国有企业的335万美元平均出口额,显示以多制胜。“三资”企业以16%的比例,完成了30.82%的出口数量和31.52%的出口额,三分天下占其一。国有企业则以10%的比例完成了19.05%的出口数量和21.65%的出口额,虽占比不大,但平均经营能力超过“三资”企业,远高于民营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出口均价下降,“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均价增幅分别达到5.49%和4.45%,既说明国际医药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也说明“三资”和国有企业更注重出口效益。
从国内各省份出口情况看,西药类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苏、浙、鲁、沪、冀位列西药类产品出口前五位,五省市出口额比重高达67.86%,其中苏、浙比重分别达到20.69%和18.04%。这说明我国西药类产品地区集中度比较高,沿海省份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着,有非常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