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顾问-为中国企业提供精准咨询服务 cction.com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内容标签
全国客服热线(7*24小时)

400-700-9228

(86)010-69365838
 

欧洲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介绍

http://www.cction.com  2013-04-02 13:40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欧盟的不断扩大,欧洲钢铁工业仍将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工业,在欧洲工业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世界钢铁工业历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欧洲钢铁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欧洲钢铁工业因此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炼钢技术的不断提高,欧洲钢铁工业加速发展,钢材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二战后,整个欧洲百废待兴,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此后,西欧成立煤钢共同体,钢铁工业快速回复,并且西欧钢铁工业开始大规模的国有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欧钢铁工业国有化的矛盾凸显,整个钢铁行业效率低下、不断亏损,在此情况下,西欧钢铁工业再次进行私有化,整个钢铁工业逐渐好转。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欧洲钢铁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建立起数家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公司。欧洲钢铁工业技术先进,并且拥有成熟的市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欧盟的不断扩大,欧洲钢铁工业仍将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1、欧洲钢铁工业发展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

    欧洲是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1875年英国、德国和法国钢产量合计达到135万t,占世界70%以上。从19世纪70年代起至1913年,由于西欧及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世界粗钢产量迅速提高。到1880年世界钢产量达440万t,其中英国为132万t,是世界最大的产钢国。1890年世界钢产量达到1240万t,此时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但是西欧仍是世界钢铁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炼钢技术的不断提高,西欧各国相继大力发展了转炉和平炉,因此,生铁产量和钢产量都迅速增长。到1910年世界钢产量已达6000多万t,其中西欧的钢产量2000多万t,占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1914年至1945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都是在欧洲本土爆发,对西欧钢铁工业破坏极大,尤其是第二次大战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

    二战结束后,欧洲进入了战后恢复重建时期,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欧洲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欧洲钢铁工业大致经历这几个阶段:即从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为战后恢复重建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为改扩建期;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进入调整期;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为稳定发展期。

   1)战后恢复期。

    西欧在第二次大战中遭受严重破坏,各国的工业设施、交通设施、房屋等大部分都化为灰烬,战后急需进行恢复重建。而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工业,必须得到快速的恢复发展,以支撑整个经济的恢复。在此情形下,为了更好的保证西欧钢铁工业的发展,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的机构,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建立,该机构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促进各国之间的竞争,为钢铁工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技术实现现代化改造提供条件,从而推动各成员国钢铁工业在战后初期取得了重建的成功。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欧洲煤钢共同体为西欧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带动了欧共体的成立。2007年2月,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总部大厦前举行仪式,降下象征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蓝黑星旗,升起上有12颗金星的欧盟旗帜,从而标志着50年前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之后,随着西欧经济的腾飞,西欧钢产量迅速增加。再加上炼钢技术的不断更新,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带钢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应用,西欧钢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钢铁生产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原西德钢产量从1950年的1200万t增长至1965年的3600万t,在15年内,钢产量增长了近200%,年平均增长率达13.3%。在此期间,法国和英国钢产量的分别从800万t和1600万t增长至2000万t和2700万t,分别增长150%和69%,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0%和4.6%。

    战后西欧各国政府对钢铁工业采取了扶植和资助政策,并对钢铁工业实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西欧多数国家先后对本国的钢铁工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西欧国有化途径主要有:(1)对在战争期间同敌人合作的私人资本家的企业实行无偿没收的政策,把这些私人企业改变成为国有企业;(2)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向一部分私人资本家支付高额赎金,把这些私人企业改变成为国有企业;(3)国家实行参股政策,向一些私人企业参股,把私人企业改造成为国私混合所有的合营企业。英国大规模的国有化分为两次,1945年工党上台执政后,1945-1951年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国有化高潮。艾德礼政府对英国大工业,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1974-1976年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期问,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两次国有化高潮使国有工业在英国重要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钢铁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达到83%。法国大规模的国有化也分为两次,1944-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通过没收或赎买政策,将法国重要的大型企业收归国有;1981年,密特朗上台后,立即着手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法国国有化达到高潮,其中钢铁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达到84%。其他国家如比利时国有化程度达到73%,卢森堡100%,意大利55%,奥地利100%。

    2)改扩建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西欧各成员国执行大力扶植和资助钢铁工业的政策,虽然西欧各国政府对钢铁工业采取的都是大力扶植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不完全一样。英国政府对钢铁工业干预程度则取决于执政党的政策;法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直接对钢铁工业投资并对钢铁工业进行行政指导,以改造和扩大钢铁生产能力,还对钢材价格实行控制政策;意大利政府制定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把推进钢铁工业发展作为支持地区重工业发展的政策手段,帮助该地区经济腾飞和发展;原西德则是通过赋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对钢铁工业的投资,但不对钢铁工业采取直接补贴的资助方式;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对钢铁工业不提供任何的资助,他们所采取的政策是对钢材贸易实行控制。

    此后一段时期,随着西欧经济腾飞,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产能和从业人员都快速增加。西欧各国执行的政策在客观上保护了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落后陈旧的钢铁生产能力,到了后期,西欧钢铁行业的矛盾开始显现。从70年代开始,西欧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并且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成本高昂,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西欧为了维持高成本的钢铁企业开工率,直接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保护庞大的钢铁工业。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震撼了西欧钢铁工业,暴露出西欧对钢铁工业大力扶持带来的生产能力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远远高于实际需求的矛盾问题。西欧钢铁工业陷入产能过剩困境,而西欧各国及国内钢铁企业间竞争激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严重亏损。在此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最大程度的保证西欧就业率,西欧各国政府大规模注资钢铁行业。危机爆发后,尽管钢材需求大幅下降,但钢厂不计利润,依靠政府的补贴,全力保证现有的产能。并且先前计划投资的钢厂照常建设,不断扩大新产能。

    3)调整期。

    西欧各国政府对钢铁行业进行了大力扶植,但钢铁行业并未因此好转。由于落后产能仍然保留,而新建项目不断投产,西欧粗钢产能进一步增长,钢材过剩形势更加严重,价格下跌,企业利润萎缩。再加上西欧各国实施钢铁补贴破坏了内部竞争机制,西欧钢铁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扭转钢铁行业的颓势,1980年,欧共体正式宣布欧洲钢铁工业处于危机之中。

    之后,欧共体采取限制各成员国粗钢产量的政策,规定了产量限额和欧共体成员国内大多数品种钢材贸易量的最高限额;建立最低价格机制;评估钢铁企业竞争力,完善钢铁行业补贴制度;关闭大量落后、效率低下的产能;稳定市场秩序;在重组调整时期,保护钢铁市场;达成“自愿限制协议”。在此期间,欧共体共耗资364亿欧洲货币单位关闭落后钢铁产能,关闭的产能总计达3100万t。

    然而,90年代初欧洲钢铁工业又一次遭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91年陷入金融危机,钢铁生产能力再度出现大大过剩局面。为此欧盟继续采取降低产能的政策,于1993年2月开始执行重建计划,主要内容是从1993年至1995年削减过剩能力1900万t至2600万t。为顺利执行此计划,1993年12月17日欧盟在工业部长会议上通过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四国的六个国有企业合理化计划。根据该计划,四国政府将向六家国有钢铁企业提供68亿欧洲货币单位(合77亿美元)的补助金,使这些企业削减产能550万t。

    在削减产能的同时,从70年代中期起西欧钢铁工业开始大幅度裁减雇员,从1974年至1996年欧共体成员国钢铁工业的雇员人数呈直线下降,从99.8万人降至30.6万人,下降达70%。裁员使工作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从1974年的190t提高到1996年的500t以上。与此同时,西欧所有国家的钢铁工业总人数也从1974年的99.8万人降至2001年的27万人。

    西欧钢铁工业的国有化体制一直延续到80年代。欧共体的自愿限制体系大约在1985年开始解体,且于1988年宣告终结。从1985年开始,欧共体各国钢铁工业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但是得到的支持与扶持少了许多,甚至取消,钢铁工业受保护程度被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西欧钢铁工业开始出现私有化,例如英国钢铁公司于1988年至1989年进行私有化改造,后来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私有化浪潮冲击了西欧各国钢铁工业的结构基础,不仅改变了政府的管理行为,而且还是钢铁工业“国有公司”时代结束的信号。至1998年,欧盟国有钢铁企业生产的钢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低于5%。

    4)稳定发展期。

    在国有化期间,钢铁公司很难被其他国家钢铁公司接管和兼并。90年代末期后,西欧钢铁工业国有化时代终结,钢铁企业私有化广泛且有效地进行,真正跨国钢铁公司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在西欧形成合资和兼并浪潮,并且此浪潮日益向超越国界方向发展。欧洲的钢铁界业内人士认为钢铁工业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它的发展趋势是将涌现出“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生产规模大的大公司”。1997年西欧的兼并之风达到高潮,人们把这一年称为欧洲钢铁工业的兼并年和合理化改造年。西欧的10家公司参与了此项活动,这些公司的粗钢生产能力共计4300万t,占欧洲产量的30%。进入21世纪,欧洲钢铁工业兼并重组案例不断,并形成数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公司。此外,为适应竞争领域内的巨大变化,近年来西欧的主要钢铁公司大幅度增加了国外投资。

    此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成为欧洲钢铁工业加快联合的催化剂。一方面作为钢铁工业主要消费产业的汽车制造业购并不断,从而对钢铁工业形成了多基地跨国规模供应的需求。另一方面,欧元的启动对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欧洲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随着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元这一单一货币的问世,欧洲市场更加开放,其间竞争也更加激烈。单一货币制使得价格具有了更高的透明度,使用欧元国家的钢材价格将会趋于统一,其结果是生产规模效益最优和分销网络最大的企业才能生存。因此自90年代中期,欧元区内的钢铁企业都在加速进行经营战略和结构的调整,利用规模经营来获取最大效益。

    2欧洲钢铁工业兼并重组

    进入90年代后,欧洲钢铁行业大部分完成了私有化,欧洲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成为可能。1997年,西欧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达到高潮,其中以蒂森和克虏伯公司的合并最为瞩目,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欧洲更进一步的兼并重组埋下伏笔。

    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由蒂森股份公司和克虏伯股份公司于1999年3月合并而成。蒂森股份公司和克虏伯股份公司均始建于20世纪初期,曾为欧洲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作出杰出的贡献,是德国重工业的缩影。1997年4月,德国蒂森公司和克虏伯,赫施公司的碳钢生产部门合并,组成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该并购属于横向合并。新成立的公司成为德国钢铁业界的巨无霸,年粗钢产量超过德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牢牢占据了钢铁行业第一的位置。两大公司合并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并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集团。两大公司的许多经营活动,特别是钢铁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工工业和钢铁贸易等方面的经营活动趋同,且70%的经营活动可以互补,实施合并为其成功地推行全球化方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有利于适应市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1999年10月英国钢铁公司(英钢联)和荷兰霍高文公司合并,组成欧洲当年第二大的钢铁公司——康力斯(COBUS)集团。英霍两公司进行横向合并,不仅形成7万人的特大型集团,且1999年粗钢产量达到2129万t,仅次于于齐诺尔公司,成为当年世界第四大钢铁集团。合并后,康力斯集团钢铁产品在英国钢铁市场上约占50%的份额,在欧洲钢铁市场(包括英国)约占10%的份额。合并后,康力斯公司根据需要进行了重新组合和资源再分配,以尽量减少重复现象,并互为补充。集中精力开展和增长碳钢下游业务,把主要市场定位于建筑、轨道、工程用钢等领域,同时兼顾铝业和不锈钢业。并稳定原料供应,对生产厂进行重组、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但由于英镑坚挺和成本过高等因素,康力斯公司长期处于低利润率经营状态,2007年2月,康力斯公司被盈利能力良好的印度最大的私有钢铁企业塔塔钢铁公司收购。

    2001年11月,法国于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利亚3家企业通过换股和互相持股的方式联合建立了安赛乐公司。合并形成的新公司安赛乐集团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新公司年产能力可达到4600万t,在世界钢总产量中的份额接近5%,年营业额接近300亿欧元,新公司员工总数11万人,远远超出当时其他钢铁跨国集团的生产规模。经过5年的发展壮大,2005年营业额达326亿欧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列第118位。公司是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并在以下各主要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建筑、家用电器、包装与一般工业。合并后的安赛乐集团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协同效应分别达到1.9亿欧元、4.05亿欧元和5.6亿欧元。作为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欧洲钢铁企业,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安赛乐集团迅速实现由低利润经营到全面盈利的转变。安赛乐公司的成立将这一时期欧洲钢铁工业的重组推向顶点,而且在此后3年多的时间内安赛乐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

    2006年6月,安赛乐接受了米塔尔公司以现金加股票、总计270.4亿欧元(合338.3亿美元)的收购协议,两家公司合并后,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过10%,年产钢量达1.16亿t。合并前,米塔尔钢铁公司拥有近6500万t的粗钢年产能,公司的工厂分布于全球14个国家,而全球前两大钢铁企业的合并成功,对世界钢铁工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世界钢铁工业格局。合并后,安赛乐—米塔尔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拥有西欧22%、北美23%、东欧及独联体18%、非洲15%的市场份额,并且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随着这件收购案的敲定,各生产厂家都在寻找新的竞争领域,全球钢铁工业的整合将更为激烈。

    目前,欧洲地区已形成了蒂森克虏伯公司、塔塔钢铁公司欧洲公司、安塞乐米塔尔欧洲公司等三家大型钢铁企业。

关于中企顾问

  作为中企顾问咨询集团核心基础研究机构,中企顾问不懈地致力于互联网经济领域基础性行业研究、研究产品的创新研发以及数据挖掘,以此实现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企顾问下设行业研究、创新研发和企业研究三个部门,通过众多分析师的不断积累,已发展成为国内权威的互联网经济研究团队,每年发布各类权威报告超过70份,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了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