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7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http://www.cction.com 2021-08-23 12:12 中企顾问网
2021-2027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2021-8
- 价格(元):8000(电子) 8000(纸质) 8500(电子纸质)
- 出版日期:2021-8
-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订购电话:400-700-9228 010-69365838
- 2021-2027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城市规划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城市规划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城市规划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城市规划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下载WORD版 下载PDF版 订购单 订购流程
"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城市群是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13个国家级城市群,单身能走上世界舞台的仅有一个。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但从全球维度来看,长三角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存在明显差 距,城市群发展质量、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他五大城市群包括:美国东北大 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国中南 部城市群。相比于上述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 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企顾问网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城市规划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城市规划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城市规划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城市规划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1.1 城市规划的概念阐释
1.1.1 城市规划的定义
1.1.2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1.3 城市规划的类型
1.2 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2.1 综合性和复杂性
1.2.2 刚性和弹性
1.2.3 前瞻性和延滞性
1.2.4 可参与性和公开性
第二章 2015-2019年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宏观经济环境
2.1.1 全球经济贸易形势
2.1.2 中国经济缓中企稳
2.1.3 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2.1.4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2.2 城市化发展进程
2.2.1 我国城市化水平
2.2.2 城市化建设动向
2.2.3 城市化模式转变
2.2.4 城市化发展问题
2.3 城市生态环境
2.3.1 我国居民环保意识逐步提高
2.3.2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3.3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建设
2.3.4 老龄化社会需要城市生态建设
第三章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
3.1.1 美国城市规划体制概述
3.1.2 美国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的实践体验
3.1.3 美国城市郊区化困境的规划发展趋向
3.1.4 美国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3.2 德国
3.2.1 德国城市规划发展概述
3.2.2 德国城市规划的理念
3.2.3 德国城市规划的主要特色
3.2.4 德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3.3 瑞士
3.3.1 瑞士城市规划的概况
3.3.2 瑞士城市规划的原则
3.3.3 瑞士城市规划的体系
3.3.4 瑞士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
3.4 新加坡
3.4.1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主要驱动力
3.4.2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
3.4.3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
3.4.4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所属行业现状分析
4.1 我国城市规划对城市问题的解决
4.1.1 城市发展产生的城市问题
4.1.2 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
4.1.3 城市规划与交通问题
4.1.4 城市规划与住宅问题
4.2 中国城市规划的总体现状
4.2.1 城市规划随意性
4.2.2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4.2.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4.2.4 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4.2.5 规划缺乏前瞻性
4.2.6 照搬照抄现象盛行
4.3 中国城市规划数字化的发展分析
4.3.1 我国已逐步形成数字城市规划体系
4.3.2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结构
4.3.3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构建的实例
4.3.4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需进一步发展
4.4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经营协调机制分析
4.4.1 协调互动的基础
4.4.2 矛盾与冲突
4.4.3 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4.4.4 结论与建议
4.5 中国城市规划的对策建议
4.5.1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4.5.2 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4.5.3 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4.5.4 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第五章 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与内容
5.1 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
5.2 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
5.2.1 城镇体系规划
5.2.2 城市总体规划
5.2.3 城市分区规划
5.2.4 控制性详细规划
5.2.5 法定图则的编制
5.2.6 修建性详细规划(非法定规划)
5.3 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5.3.1 城镇规划的组织编制
5.3.2 城镇规划审批的主体
5.3.3 城镇规划审批程序
5.3.4 城镇规划调整程序
第六章 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分析
6.1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6.1.1 城市给水系统的任务、组成及其布置形式
6.1.2 城市用水量
6.1.3 给水水源及取水构筑物
6.1.4 城市给水管道管网
6.1.5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与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6.2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
6.2.1 城市排水系统的任务、组成和体制选择
6.2.2 城市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
6.2.3 城市旧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工业废水的排除
6.2.4 城市污水量计算
6.2.5 城市污水管道的设计
6.2.6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6.2.7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渠
6.2.8 排水系统附属构筑物与管材(重力流或自流)
6.2.9 城市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6.2.10 城市排水设施规划
6.3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防灾规划)
6.3.1 基本概述
6.3.2 防洪的对策
6.3.3 防洪构筑物
6.3.4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6.4 城市配电网规划
6.4.1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重要性
6.4.2 我国配电网建设的现状
6.4.3 我国城市配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6.4.4 城市配电网规划问题的解决措施
6.5 城市燃气供应设施规划
6.5.1 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组成
6.5.2 城市燃气供应原则与用量的计算
6.5.3 城市燃气气源
6.5.4 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管网布局)
6.5.5 液化石油气
6.5.6 城市燃气供应工程系统规划及其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6.6 城市集中供热设施规划
6.6.1 城市集中供负荷的计算
6.6.2 集中热源
6.6.3 热力管道(线)(网)布置
6.6.4 城市集中供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6.6.5 城市集中供热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
6.7 城市消防规划
6.7.1 城市消防规划管理原则
6.7.2 城市总体布局及其组成要素的消防安全要求
6.7.3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规划和管理
6.7.4 改善旧城工业与居住区消防安全条件的措施
6.7.5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的规划
6.7.6 城市消防规划对园林绿地的利用
第七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分析
7.1 城市居住区的意义与组成
7.1.1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7.1.2 社区
7.1.3 用地构成
7.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7.2.1 社区发展原则
7.2.2 生态优化原则
7.2.3 社区共享原则
7.3 空间的规划
7.3.1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7.3.2 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
7.3.3 住宅群体组合
7.3.4 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体布局
7.4 通路的规划
7.4.1 交通方式、交通组织和路网布局
7.4.2 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7.4.3 道路类型、分级和宽度
7.4.4 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
7.5 其他方面的规划
7.5.1 公共设施
7.5.2 软质景观
7.5.3 硬质景观
7.6 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7.6.1 生态学理论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关系
7.6.2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7.6.3 居住区规划设计植物景观的生态学方法
第八章 城市中心区规划分析
8.1 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述
8.1.1 城市中心区的概念与构成
8.1.2 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8.1.3 城市中心区规划相关理论的发展
8.1.4 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发展形态
8.1.5 城市中心区的位置和发展特点
8.1.6 城市中心类型的介绍
8.2 城市商业中心规划
8.2.1 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
8.2.2 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规模
8.2.3 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
8.2.4 城市商业中心的结构与形态
8.2.5 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
8.2.6 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
8.3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方法
8.3.1 城市中心的作用
8.3.2 城市中心的组成、功能和性质
8.3.3 城市中心的布局方式
8.3.4 城市中心与交通的关系
8.3.5 城市中心广场的功能及尺度
8.3.6 城市中心的空间艺术构图
8.3.7 城市中心的构成要素
8.4 中央商务区(CBD)规划
8.4.1 中央商务区发展概述
8.4.2 中央商务区的范围界定与规划建构
8.4.3 中央商务区的区位与布局
8.4.4 中央商务区的职能构成与空间结构
8.4.5 中央商务区的规模
8.4.6 中央商务区的基础设施规划
8.4.7 中央商务区开发与规划控制
8.4.8 中央商务区的城市设计
第九章 城市交通规划分析
9.1 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的比较分析
9.1.1 欧洲部分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9.1.2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状及分析
9.1.3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建议
9.1.4 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趋势
9.2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分析
9.2.1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9.2.2 对传统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的反思
9.2.3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
9.2.4 协调二者关系的意义
9.2.5 结论与展望
9.3 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规划对策分析
9.3.1 从效率向效能的转变
9.3.2 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因素
9.3.3 我国轨道交通效能发挥方面存在的不足
9.3.4 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对策建议
9.4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9.4.1 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9.4.2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
9.4.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9.4.4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
9.4.5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层次与范围
9.5 城市CBD的交通系统规划分析
9.5.1 中央商务区与交通问题概述
9.5.2 我国大城市CBD交通专项规划研究情况
9.5.3 CBD交通专项规划主要技术流程
9.5.4 CBD交通规划分析总结
9.6 “十三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9.6.1 发展方向
9.6.2 发展目标
9.6.3 发展重点
9.6.4 保障措施
第十章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分析
10.1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文化脉络与地域特征
10.1.1 目标定位
10.1.2 现状特征
10.1.3 景观对策
10.1.4 规划蓝图
10.2 城市园林的规划风险及建议
10.2.1 城市园林规划的理念
10.2.2 城市园林规划的指导原则
10.2.3 住建部对生态城规划实施年检
10.3 我国城市园林的发展规划
10.3.1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
10.3.2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
10.3.3 温州市市政园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10.3.4 北京市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
10.3.5 重庆生态园林十三五规划
10.4 CBD的园林规划设计要点
10.4.1 景观设计人文化
10.4.2 中央商务区的景观生态化设计
10.4.3 景观空间立体化
10.4.4 公共空间系统化设计
10.4.5 景观植物配置
10.4.6 景观的标志性设计
第十一章 城市新区规划分析
11.1 城市新区规划概述
11.1.1 城市新区规划的涵义
11.1.2 城市新区规划的现状
11.1.3 城市新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1.1.4 城市新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1.2 城市新区规划目标及定位
11.2.1 城市新区规划目标
11.2.2 城市新区规划定位的概念
11.2.3 城市新区规划定位的原则
11.2.4 城市新区规划定位的主导因素
11.3 城市新区用地状况
11.3.1 商业用地
11.3.2 产业用地
11.3.3 生态用地
11.3.4 综合性新区用地
11.4 城市新区景观规划分析
11.4.1 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意义
11.4.2 城市新区景观类型分析
11.4.3 城市景观规划理论
11.4.4 城市新区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11.4.5 城市新区景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11.5 城市新区规划与新区开发建设的联系
11.5.1 新区规划在开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5.2 新区开发建设按照规划贯彻落实
11.5.3 新区规划与开发策划的有机结合
第十二章 生态城市的规划分析
12.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2.1.1 社会生态原则
12.1.2 经济生态原则
12.1.3 自然生态原则
12.2 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
12.2.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2.2.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评价
1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2.2.4 城市生态位评价
12.2.5 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12.2.6 城市可持续能力综合测度
12.3 生态支持系统分析
12.3.1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2.3.2 能源供需平衡分析
12.3.3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2.3.4 城市森林和绿地系统
12.4 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化
12.4.1 理论基础
12.4.2 生态功能区划
12.4.3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12.4.4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12.4.5 人口布局的生态化
12.5 城市功能的生态化
12.5.1 生态支持系统建设
12.5.2 生态水域建设
12.5.3 生态交通建设
12.5.4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
12.5.5 生态文化建设
12.5.6 生态住区建设
12.5.7 生态谷和雨水收集利用
12.6 生态城市建设的项目支撑和保障体系
12.6.1 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12.6.2 建设成效与政府政绩考核挂钩
12.6.3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12.7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法研究
12.7.1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12.7.2 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信息叠置
12.7.3 情景分析
12.7.4 趋势外推
12.7.5 PSR模型法
12.7.6 SWOT分析
12.7.7 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方法
12.8 生态城市的新型规划技术
12.8.1 进行一体化设计
12.8.2 构建生态型规划控制体系
12.8.3 运用时间分层设计方法
12.8.4 运用适宜型生态技术
12.8.5 构建双向互动的机制
12.9 生态城市规划的普遍性措施
12.9.1 绿色能源规划
12.9.2 绿色交通规划
12.9.3 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12.9.4 绿色化产业结构的发展
12.9.5 绿色消费的规划
12.9.6 绿色生态水循环
12.9.7 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
12.10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
12.10.1 生态城市规划的种类划分
12.10.2 环境承受能力研究
12.10.3 多功能混合型城市
12.10.4 生态的网络型城市体系
12.11 “十三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12.11.1 规划目标
12.11.2 发展战略
12.11.3 发展路径
12.11.4 重点任务
12.11.5 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 城市旅游规划分析
13.1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
13.1.1 城市旅游的特性
13.1.2 城市旅游规划的概念界定及特征表现
13.1.3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旅游区规划的关系
13.1.4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游憩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的关系
13.2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分析
13.2.1 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发展特征
13.2.2 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地位
13.2.3 旅游产业与城市功能
13.2.4 城市规划与旅游产业
13.2.5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
13.2.6 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容上的错位
13.2.7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13.3 城市旅游规划的特性与内容
13.3.1 目的地规划
13.3.2 目的性规划
13.3.3 目标性规划
13.3.4 基本内容
13.4 我国城市旅游规划的中存在的问题
13.4.1 旅游部门协调规划不力
13.4.2 旅游规划缺乏法律保障
13.4.3 难以与传统规划相适应
13.5 优化我国城市旅游规划的建议
13.5.1 加大旅游部门协调力度
13.5.2 提高旅游规划法律效应
13.5.3 建立旅游规划统筹机构
第十四章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分析
14.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概述
14.1.1 地下空间开发对促进城市发展的意义
14.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的重要性
14.1.3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类型
14.1.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14.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需要关注的问题
14.2.1 功能类型的选择
14.2.2 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4.2.3 地上和地下协调发展
14.2.4 地下空间相关权益的协调
14.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分析
14.3.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14.3.2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14.3.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策略
14.3.4 不同类型地区地下空间编制的重点
14.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分析
14.4.1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14.4.2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趋势和原则
14.4.3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思路和重点
14.4.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4.4.5 大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的建议
14.5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策略
14.5.1 以城市规划为先导
14.5.2 尽早出台相关管理规定
14.5.3 探索建立管理体制
14.5.4 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
第十五章 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 宏观经济未来形势分析
15.1.1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5.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15.2 中国城市化的趋势
15.2.1 中国城市化存在巨大空间
15.2.2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5.2.3 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展望
15.3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5.3.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5.3.2 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
15.3.3 高科技园区规划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15.3.4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
15.4 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5.4.1 经济发展
15.4.2 城市社会
15.4.3 环境问题
15.4.4 科学技术
15.5 我国城市规划行业未来展望
15.5.1 前景广阔
15.5.2 行业趋势
15.5.3 竞争态势
15.6 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
15.6.1 规划理论
15.6.2 规划的目标
15.6.3 规划方法
15.6.4 规划管理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附录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附录四:《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附录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图表目录:
图表:德国空间规划的层次与相关法规
图表:德国建设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流程图
图表: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
图表:新加坡商业中心分布
图表:新加坡新镇内设施
图表:花园城市
图表:数字城市规划体系
图表:广州市数字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图表:“数字总规”在数字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运行模式
图表:职业类型
图表:“十三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市政公共设施投资计划
更多图表见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