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通货膨胀不足为虑
本文导读:经测算,2012年全年的翘尾影响大约为0.8,综合考虑到经济下滑、成本压力减弱、货币持续收缩,中企顾问网预计2012年的新增因素在1.1%-1.5%之间,取中间值,测算的全年CPI为2.2%,从全年走势上看,大致围绕2.2%的增速上下波动,一旦经济复苏低于预期,CPI存在低于预期的风险。
目前市场对2013年CPI的预期普遍比较高,基本落在2.5-3.5之间,而目前长端债券的收益率也基本反应了这种预期,以10年期国债为例,尽管10月份1.7%的CPI创出了2012年以来的新低,然而国债收益率却逆市持续走高,这显然是对新一轮周期启动的担忧所致。
从宏观逻辑上推导,增长是通胀的领先指标,基于对明年经济增长、货币以及外围大宗商品价格的判断,在现有政策框架内,2013年通胀不足为虑。
具体来说,2013年是软着陆的一年,经济增长虽然稳住,但仍低于潜在增长速度,产出负缺口持续,需求过热风险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产能过剩风险,供大于求成为常态。从近十年的通胀周期观察,尽管对直接导致通胀的原因各执一词,但存在共识,中国每一轮通胀周期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不存在问题,在一个逐步向下走的增长大环境中,除非供给受到外部剧烈的冲击——比如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由于原油的供给短缺造成的滞涨,否则,通胀上升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产出缺口领先于CPI约1-2个季度
工业增加值与PPI
从货币数量上看,中国的货币存量依然非常巨大。货币对经济总量的杠杆在09年快速攀升,庞大的货币总量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形成掣肘。06年到08年这三年,M2/GDP在不断收缩,至08年底降至1.51倍,显示货币对经济的驱动效率不断提升,但09年由于政府希望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扩张手段,造成M2/GDP从09年开始跃升至1.80倍左右的水平,而同期美国这一水平仅为0.8倍左右。
全球最高的货币水平带来了严重的通胀压力,反映了我国靠货币扩张驱动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2007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4.2%的高位,经济过热带动通胀水平走高,2008年CPI上升到5.9%,但到了2010年GDP增速仅仅升至10.4%,就令2011年的通胀水平上升到了5.41%,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潜在增长率下行,但同期流动性大幅扩张造成的影响也不应忽视。
2012年M2与名义GDP之比仍会创出新高,潜在的货币驱动的物价上涨压力仍旧存在,但对于2013年的物价预测来说,这不足为虑,毕竟货币的边际增量水平还是在不断下降的,M1增速持续下降,按照滞后4-6个季度的时间窗判断,明年货币对物价基本没有任何冲击。
2012年M2/GDP仍旧会创出新高
2012年增量货币回落
最后,影响物价的另一个因素是外部大宗商品的价格传导压力,而国际商品价格取决于全球的需求+流动性,首先,我们认为全球经济陷入可预期的温和复苏,需求的萎靡将是贯穿明年的主要基调,在此状况下,各国政府对流动性刺激经济的期望将有所加强,各种形式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但其边际作用不断减弱,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将越来越体现在供需关系上。因此,综合判断需求和流动性,我们认为外部大宗商品中期拐点已经确立,2013年外部价格传导压力不大。
大宗商品与PPI传导顺利
中美通胀基本同步
经测算,2012年全年的翘尾影响大约为0.8,综合考虑到经济下滑、成本压力减弱、货币持续收缩,中企顾问网预计2012年的新增因素在1.1%-1.5%之间,取中间值,测算的全年CPI为2.2%,从全年走势上看,大致围绕2.2%的增速上下波动,一旦经济复苏低于预期,CPI存在低于预期的风险。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请见:《2012-2016年中国金属期货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