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智能热量表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
本文导读:随着供热计量改革全面推进,热量表市场逐步由开发商主导转变为由供热单位主导,热量表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明显增强,热量表的产品成本不再是选购的关键因素,质量和性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则成为关键因素。智能热量表行业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供热计量改革拉动了我国智能热量表市场需求。2000年我国首次制定《热量表》标准,热量表市场一直处于开发和培育阶段。2010年,国家质检主管部门介入了我国供热计量改革,强化了对供热计量产品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明确了供热计量改革目标。随着供热计量改革全面推进,热量表市场逐步由开发商主导转变为由供热单位主导,热量表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明显增强,热量表的产品成本不再是选购的关键因素,质量和性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则成为关键因素。智能热量表行业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关于供热计量改革的政策汇总
政策 |
内容 |
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决定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等地区开展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通知 |
十一五期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供热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试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
提出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并要求推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 |
财政部关于印发<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国家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北方采暖地区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进行奖励。 |
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 |
从2010年开始,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方式。用两年时间,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十二五’期间北方采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
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1年重点工作的通知 |
要求2011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北方采暖地区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要安装分户供热计量和温控装臵,并实行供热计量收费 |
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 |
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各省(区、市)要至少完成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的3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提高任务完成比例。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项目必须同步实行按用热量分户计价收费 |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随着供热计量改革的推进,我国民用热量表的销量呈现快速增长,从2006年的1.89万只增加到2010年的330万只,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63%。
预计未来每年热量表市场规模达到30-40亿元
供热计量改革将继续推进。从近几年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节能减排、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水平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基本政策,供热计量改革将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北方采暖地区130多个地级市,出台供热计量收费办法地级市仅有40余个。2011年6月9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召开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北方老旧住宅节能改造任务12亿平方米。
既有改造和新增需求保证了热量表市场需求规模。
(1)既有: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已达39.8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集中供热面积为26.4亿平方米。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达116.4平方米。按此推算,全国集中供暖的住宅热量表需求量约为2276万只,总市场规模达到91亿元(按每台400元估算)。按照2012-2015年平均每年改造1亿平方米估算,每年为热量表带来的市场需求为3.4亿元;按2016-2020年每年改造2亿平方米推算,每年为热量表带来的市场需求为6.8亿元。
(2)新建:预计明年行业回暖,新开工面积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1年北方15省房屋新开工面积为8.95亿平米。按照未来几年平均每年北方15省房屋新开工面积约9亿平米,平均住房面积116.4平米,未来几年平均每年为热量表带来30.9亿元的市场规模,保证了热量表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关行业研究报告请见:《2011-2015年中国热量表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