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中国纯母乳喂养率提升的客观条件分析
本文导读:世界卫生组织母乳喂养调查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而我国母乳喂养率低的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纯母乳喂养率的提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至少有80%以上,而根据目前我国卫生部统计的数据,当前我国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4不足30%(母乳喂养率大约是67%左右)。这个数字显著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确定的50%的目标。不仅我们国家,大部分国家的母乳喂养率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母乳喂养调查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而我国母乳喂养率低的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纯母乳喂养率的提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0~6个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不断下降
时间 | 城市 | 农村 |
50-60年代 | 80%以上 | 90%以上 |
1975年 | 42.7% | 61.6% |
1985年 | 33.6% | 60.2% |
现在 | <30% | 30% |
发达国家纯母乳喂养率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
日本1个月内婴儿的母乳喂养情况
日本3个月内婴儿的母乳喂养情况
一、女性初育年龄增大
随着中国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参加工作的比例提升,目前我国女性的初育年龄在不断延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女性平均初育年龄在23岁左右,而目前提高到25岁左右,城市的平均水平更是达到28岁左右。初育年龄的提高导致的后果之一是高危产妇的比例增加,适合母乳喂养的比例降低。
随着年龄的增加,母乳喂养的比例不断降低
我国高危产妇比率不断提高,2010年提高至17%
早产儿、低体重儿、剖宫产比率逐年上升
临床上,孕37周前出生的婴儿称为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称为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多为低出生体重儿。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出生比例和存活率提升。据全国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早产儿约占新生儿出生总数的7.7%,2005年上升至8.1%。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生理状况、营养需求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有较大差异,为满足其追赶生长的营养需求,对婴儿配方食品中能量、蛋白质以及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应明显高于足月儿配方食品,因此添加配方奶粉的比例较高。
剖宫产比例的提升也限制了母乳喂养。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剖腹产率仅在5%左右,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医院的剖宫产率在40%~60%以上,少数已超过80%,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比率仅为10%~15%。剖宫产比率提高除了高危产妇比率提升等医学因素外,还有怕痛、选择吉日、医院创收等等社会因素。剖宫产由于产后哺乳延迟,乳汁量减少,纯母乳喂养率更低于平均水平。
我国低出生体重婴儿比率近年略有提高
我国城市与农村剖宫产率在50%以上
三、全职母亲增多而产假天数偏少
随着生活成本的增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育儿后仍坚持全职工作,全职比例由2008年的54%提升到2010年的63%(目前日本的比例是45%)。但是纯母乳育儿和全职工作难以两全。根据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我国女职工生育享受的产假由90天延长至98天,但是98天的假期在世界范围仍属于中下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假已经高达126天。由于产后需要尽快投入工作,母亲和婴儿相处的时间大大缩短,不能够按需,及时哺育,母乳喂养的比例降低很快,这也是二、三段奶粉销售比例迅速增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