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顾问-为中国企业提供精准咨询服务 cction.com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内容标签
全国客服热线(7*24小时)

400-700-9228

(86)010-69365838
 

汽车行业刀具消费趋势分析

http://www.cction.com  2009-01-14 13:39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刀具材料方面,由于汽车零部件材料本身的要求提高,超硬刀具材料如CBN(立方氮化硼)、PCD(聚晶金刚石)刀具和新型硬质合金刀具被大量采用。

刀具材料

在刀具材料方面,由于汽车零部件材料本身的要求提高,超硬刀具材料如CBN(立方氮化硼)、PCD(聚晶金刚石)刀具和新型硬质合金刀具被大量采用。

在国内汽车用户所选择的刀具材料中,使用最多的是硬质合金刀具,占64.1%。

而超硬刀具的发展,硬车削正作为一种替代磨削的经济性好的方法在普及。与第一届调查相比较,超硬刀具使用率有了明显提高,如气缸体缸孔的加工在半精镗和精镗工序中很多就采用了立方氮化硼刀片,切削速度达到了新高度,刀具寿命也大为延长。

汽车行业采用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加工条件相对比较固定,对刀具的加工效率、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业大量应用轻型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金刚石刀具的应用也大量增加:如在变速箱壳体的某些工序加工中,将原来采用的硬质合金镗刀改为金刚石刀具,刀具寿命甚至可提高到数万件,其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金刚石刀具由于其极高的硬度,在加工铝制工件及其他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时使用寿命极高。另外,陶瓷刀具也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目前正在汽车制造业不断获得应用的刀具,由于其有很高的硬度同时又具有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刀具结构

这里简单谈一下可转位刀具。可转位刀具在我国推广已经多年,进展顺利,但发展还不平衡,在本次调查中的用户覆盖率仍低于整体刀具和焊接刀具。然而,我国可转位刀具的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得到了新的进展,品种迅速增多应用潜力很大。

现代汽车制造业的机械加工及其所用刀具技术快速发展,高新技术被大量采用,在加工工艺、切削方式、刀具结构、刀具材料、刀具涂层等方面都已有了与过去传统机械加工很大的不同点。新的刀具结构和具有新型切削刃和几何形状的刀片被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来,适应数控机床和高速加工需要的刀具夹持及其与机床的连接件如HSK刀柄、热套刀柄、液压刀柄等以及其他新型刀柄获得广泛应用。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换刀时间在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各种复合刀具,如钻镗复合、钻铰复合、钻孔和螺纹加工复合等各类复合刀具,结构复杂的展开式刀具满足了很多特殊的加工要求,有些刀具甚至已发展成机、电、液一体化的装置,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刀具的概念。

刀具消费

68.5%的用户企业刀具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足3%,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刀具成本占4%左右的生产成本的、构成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切削水平低的原因之一。

中国汽车行业分散性、低规模、低水平的现象有关,中国汽车生产厂家是规模特别大的寥寥几家,剩余的大都是中小规模。这些情况决定了汽车行业用户使用刀具的特点:从调查中可看出,汽车行业采购量比较大,采购次数比较频繁,即至多两个月左右采购一次,这一方面反映了消费市场比较成熟,汽车行业刀具用户在制定预算时更倾向于灵活性,而不是保留过多的库存。

同时,由于用户采购的灵活性,对于那些尚未进入的刀具供应商,市场提供了随时进入的机会。

由于按需采购,对已用品牌的相互替换的竞争性也日益加剧。
另外一点,为了实现汽车精益生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科学地组织刀具的采购和包括库存管理在内的刀具物流。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在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降低刀具的库存资金占用、优化刀具的最低库存设置、刀具的采购起始点、刀具的合理采购频率和采购批量,建立有效的刀具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跟踪、监控刀具库存状态和采购状态。

影响购买因素

用户更加注重效率提升、投入产出比优化,而不是注重单纯的价格因素。“服务”的内涵已经由单纯的售前售后服务发展到切削方案的解决。

刀具的性能与质量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加工出所要求的合格产品,刀具能否满足高速切削的要求,刀具寿命如何及换刀频次高低都直接影响生产线开动率,影响到加工节拍和生产效率,而能否按时和保证质量地将调整或修磨好的刀具提供给生产线又将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否正常持续地进行下去。因此汽车行业刀具用户使用刀具主要考虑:切削效率是最重要的,其次为使用寿命,服务这一因素被更加重视,刀具生产企业也推出种种措施,与购刀企业共同完成生产。


关于中企顾问

  作为中企顾问咨询集团核心基础研究机构,中企顾问不懈地致力于互联网经济领域基础性行业研究、研究产品的创新研发以及数据挖掘,以此实现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企顾问下设行业研究、创新研发和企业研究三个部门,通过众多分析师的不断积累,已发展成为国内权威的互联网经济研究团队,每年发布各类权威报告超过70份,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了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