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分析
本文导读:2009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分析,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可达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在8%上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上年略有下降。
核心提示: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可达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在8%上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上年略有下降。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连续推出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GDP全年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13.8%。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先行性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12个月回升,10个月保持在50%以上,12月份达到56.6%。
在经济总体形势回升企稳的推动下,在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精神鼓舞下,我国物流行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运行速度止跌回稳,为国民经济较快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可达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在8%上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上年略有下降。
回顾2009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共推物流业发展
2008年四季度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物流业需求萎缩,市场低迷,困难加剧,信心不足。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促进物流业发展纳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极大地提振了全行业的信心,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中的地位。
物流业发展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重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在内的15个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报告已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规划》的“九大工程”以贴息贷款方式予以支持。第5批93家试点物流企业经国家税务总局发文确认,物流税收试点企业总数已达487家。商务部组织开展了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的创建和评审工作,首批46个示范城市名单已经上网公示。财政部设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聚集功能区专项资金,对农村物流、商贸物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009年1月1日起,国务院批准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到年底已有13个省市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销站点1430个,占全国同类站点的74%。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效引导和推动甩挂运输的发展。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铁道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委、国家邮政局、民航局等部门,都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研究落实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税收、交通、投融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等六个方面的“60条”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作决策参考。
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上海市确定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制定了八项具体扶持政策。已有47家物流企业享受了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试点政策;99家物流企业享受了洋山保税港区免征物流运输等环节营业税的政策。河北省开始实施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六大工程”,并谋划100个物流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省人大立法组正加快制定《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推进物流业法规建设。成都市强化物流办职能,确保规划落地。沈阳市、青岛市出台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工商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一些省市政府还成立了主管物流工作的常设机构,开始制定相应的专项法规,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好转。
第二,物流市场总体上企稳回暖,结构性变化明显
2009年,是我国物流业应对危机走向复苏的一年,也是物流格局加快调整的一年,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结构性变化。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前低后高,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三季度转为增长2%,四季度增长15%。在社会物流总额构成中,进口物流总额同比下降13%;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8%。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物流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等物流需求大幅增长;农产品、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等物流需求稳定增长;与此相关的城市配送、仓储中转、货运快递等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受外需萎缩影响较大,增速放缓;中西部地区以内需为主,加上产业转移,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三,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扩展
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形式多样,步伐加快。如,中外运长航集团合并重组,中国邮政集团完成了速递和物流两大专业总部的整合。福建、河北、河南等地交通运输行业整合重组,辽宁、河北、山东和广西等地港口资源整合。诚通集团与中铁快运、中铁集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江苏新宁物流作为首批创业板公司之一,开始在深交所挂牌交易。专攻医药物流的九州通和专攻冷链物流的山东荣庆等物流企业,先后获得投资机构注资。中小型物流企业探索新型联盟模式,实行组合式营销。一些物流企业与大客户结成战略联盟,在承包物流业务的同时,参与客户营销活动。一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与重点城市结盟,参与当地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开发和运营。通过物流资源要素整合,物流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7%。
物流企业走专业化服务的道路。中远物流侧重于供应链的高增值及与海运业和跨国运输相关的物流服务。中储物流以仓储资源为基础,形成现货市场、动产监管、大宗贸易、加工配送、货运代理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物流业务模式。马士基航运、普洛斯地产及四大国际快递巨头纷纷采取更加稳健务实的经营策略。远成集团在巩固铁路干线运输的同时,开辟公路新干线,发展区域配送。顺丰速运在地面网络加速覆盖的基础上,成立航空公司,首架自有飞机开始运营。许多物流企业的创新型业务和增值型服务,如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保税物流等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产业物流加快融合互动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增强了共识。国务院把物流业与其他九大产业一起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表明物流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重视。2009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近500位代表到会,100多家企业提供了书面材料,30多家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现场对话,交流了联动发展的做法与经验。总体来看,汽车、家电、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速度加快,供应链一体化增强。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集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业”联动逐步延伸到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供应链金融介入产业链物流运作。
2009年,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分别达到12万亿元和27.74万亿元,因此带来流通业物流量快速增长。传统的各类批发市场提升改造物流功能,连锁零售企业重构物流系统,新兴的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期货交割等业态,越来越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物流予以重点关注,提出了具体政策。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区把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和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动。
第五,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2009年,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国铁路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超过“九五”和“十五”的总和;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年全社会公路水路民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1%。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8万公里;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96个;改善内河航道里程1192公里;民用机场航站楼总建筑面积增加66万平方米。2009年,我国新修通高速公路4719公里。到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万公里,继续居世界第二位。
在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背景下,物流园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根据联合会收集到的10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的数据,这13个城市规划、在建和运营的物流园区有132个。前几年运行情况较好的物流园区,如北京空港物流基地、苏州物流中心等实现了逆势增长;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济南盖家沟物流园区等加速连锁复制;普罗斯中国地产被收购之后,继续发展物流地产业务,其他国外物流地产商也在加快征地建库的步伐。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的《2009年-2011年物流标准专项规划》基本定稿,一批新的行业标准正在抓紧制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已有743家。被评为物流行业A级信用的物流企业已有92家。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定期发布,企业物流统计工作逐步扩大,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受到国务院领导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开设物流专业的各类院校发展到2000余所,在校生突破100万人;超过10万人参加了物流师资格培训,其中近7万人取得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资格。物流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仅第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就收到论文860篇,研究课题112个,国内外、台港澳、产学研各界近千人参加了年度物流学术盛会。
在回顾总结2009年物流工作新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比如,企业物流“小而全”“大而全”,社会化需求不足;物流企业“散、小、差、弱”,供应服务能力不强;物流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不规范竞争等。更为紧迫的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的进度,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比如,缺乏国家层面落实《规划》的“实施细则”,具体政策亟待落实;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分散使用、重点不突出;国家层面落实《规划》协调难度大,需要加强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