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进出口形势
本文导读: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进出口形势
中国产业信息网讯:
内容提示: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强劲恢复,重新回到稳定增长的趋势,我国西药类产品也呈现进出口两旺的态势,但成本上升、价格低迷、人民币升值、国外注册困难等因素依然困扰着中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短期内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
2010年,中国西药类产品进口12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53%,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西药类产品进口呈现以下特点:
进口总体量平价增 大类商品情况各异
2010年,中国西药类产品进口总体呈现量平价增的态势,进口量只增长2.45%,进口均价则上升17.65%。但3大类进口产品情况各异,原料药量价齐升,以增量为主,进口数量增长20.72%,进口均价只增长2.97%。西成药进口量增价减,进口量增长25.7%,均价下跌8.12%。生化药进口则呈现巨幅量减价升的局面,进口量下降91.18%,进口均价则上涨1484%。原料药价格上不去是市场竞争所致,西成药进口均价下跌一方面是原料药价格持续低迷,造成西成药生产成本降低,国内仿制药替代能力增强对进口西成药的价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化药则因市场供求关系,进出口均价均大幅上升。
主要市场优势分化 新兴市场成长明显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是中国西药类产品进口的主要市场来源,进口3大市场比重保持了近90%的高度集中局面。2010年,虽然总体市场保持稳定,且我国从这3大市场的进口额均增长21%以上,但由于价格上涨较大,最大的来源市场欧洲的比重从2009年的56.04%下降到39.03%,连续两年明显萎缩。亚洲市场的比重则增加了7.6个百分点,达到了36.13%,且量价齐升。北美洲市场数量减少和均价上升的幅度最大,比重也增长了2个多百分点。主流市场的价格压力迫使进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2010年,拉丁美洲市场和非洲市场的比重分别增长4.39%和2.36%,进口市场多元化逐渐推进。
美国、印度、德国、日本、法国、韩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瑞士是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前10大来源国,从这10个国家的进口比重达61%,美国以14.21%的比重一枝独秀,印度则以9.7%的比重快速跃居第2大进口来源国。我国从10国的进口额均不同程度增长,美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增幅均超过30%,这说明主流市场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产品结构制剂为主 进口价格普遍下跌
2010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西药类产品270种。总体上讲,原料药占比47.59%、西成药占比40.97%、生化药占比11.45%。但从进口额排名前10的品种中看,60%是西成药或生化药制剂,进口额占西药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近43%,这与我国出口龙头产品全部是原料药形成鲜明对比。10大品种进口量均实现增长,未列名含有其他抗菌素的药品出进口量增长最大,达105%,但进口均价下跌也最大,达41.53%。由于原料药价格下降和国产制剂竞争,进口制剂价格普遍下跌。
数量三分天下 金额三资独大
2010年上半年共有6575家企业具有西药类产品进口实绩,同比增长2.3%。进口额排名前10位的90%是三资企业,其进口额占西药类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达24.5%,说明进口企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虽然从进口数量上讲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三分天下,相互比肩。但三资企业的进口额已占进口总额的59.56%,其中以跨国药企为主的外商独资企业占比达38.13%,他们已成为中国西药类产品进口的绝对主力。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口能力差别不大,进口额各自只占比20%左右。由于三资企业主要进口的是特色和专利原料药、制剂,产品价值较高,致使三资企业的进口均价是国有和民营企业进口均价的3倍多,反映了这3类企业的不同定位和进口产品档次的明显差别。
总之,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强劲恢复,重新回到稳定增长的趋势,我国西药类产品也呈现进出口两旺的态势,但成本上升、价格低迷、人民币升值、国外注册困难等因素依然困扰着中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短期内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