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产业特色分析
本文导读:美国电影分级并不是强制执行的制度,决定电影是否要被分级是电影制片方的独立选择。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电影制片商都选择提交电影分级,而且所有的MPAA 的成员也都同意把他们要公映的所有电影进行分级。
在好莱坞,商业常常与艺术发生冲突,当这种冲突发生时,商业往往占上风。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完全为利益所驱使,好莱坞所特有的制度或许是最好的解释。
一、大制片厂制度是纵向产业链整合的结果
美国电影市场在发展初期十分混乱。1908 年,美国有50 到100 家公司从事制片或者发行,经营影院的放映公司有超过10000 家。当时电影技术的专利权问题并未提上日程,任何人只要投下一笔不大的资金就可以拍摄影片。
从1912 年开始,华尔街的大财团逐渐涉足电影业,第一个出现的垄断型公司就是派拉蒙公司,它迅速发展为拥有从制片到放映完整系统的垄断性企业。
从二十年代开始,兼并的风浪使位数众多的独立制片商和放映商逐步消失,最后只剩下八家大公司。其中前五家公司(派拉蒙、20 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米高梅和雷电华)都是拥有从制片到放映全套系统的垄断公司,大多数明星都只和它们签订合同,后三家(环球、哥伦比亚和联美)则是纯粹的制片公司。这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的国内电影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成为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成为占有世界电影市场的巨大公司。
据统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电影占领了世界银幕的80%。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是好莱坞制片厂的顶峰。
出于垄断的需要,这八大公司都是大而全的企业。尤其是前五大公司,电影业所需的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完全不需要外界资源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制片厂规模巨大,几十座由水银灯照明的巨大摄影棚代替了过去简陋的露天摄影场或玻璃棚。广阔的外景场地上建有整座的村镇、码头和车站,随时可以按剧情的需要添加装饰做出改变。公司在艺术和技术方面广罗人才,通过常年合同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专门制片队伍。
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个人的作用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例如:一个题材会被交给两名编剧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编写,完稿后交给第三个编剧来取长补短,形成正式剧本;导演部门有主要导演和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的助理导演;演员被分成许多类型,专门扮演各种定型人物;摄影、录音、道具和服装等部分也都分工精细。在分工如此精细的情况下,对所有资源进行统一指挥调度的权利便集中到了制片人手里。好莱坞的所谓制片人,一般就是公司的老板或者经理。制片人负责监督和组织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开发剧本、雇用导演和演员、为影片筹资和安排发行等。制片人每拍摄一部影片往往要花费一至两年的时间,而且往往要投入自己的钱,所以对他们的事业和收入来讲,每部影片都是利润与风险并存。
1948 年,美国的这种制片厂制度开始受到反垄断的限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电影制作公司如果同时从事经营、发行和放映业务就是一种不合法的垄断。
当时派拉蒙电影公司拥有1239 个影院,20 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拥有517 个,华纳兄弟拥有507 个。在美国25 个最大的中心区域里的高级影院中,前五大电影制片厂就占了77%。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强迫这些主要电影制片厂卖掉所有他们的影院。从此,制片厂不得不在市场上竞争席位去放映他们的电影。
大制片厂制度在五十年代以后逐渐解体,但是它曾带给美国电影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在今天世界各国的电影制作中,制片厂制度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二、明星制是为了稳定和增加票房收入的策略
明星制就是利用知名演员的魅力增加票房收入的办法,从其出现开始,便成为电影票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实际明星制上是由于制片厂制度为了突出演员的作用而形成的。为了获取巨额的商业利益,好莱坞便下大功夫为观众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偶像,使观众不再根据影片的技术和艺术质量而是根据明星的阵容来决定是否买票。好莱坞的明星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商业化的需要。
这种明星效应不但能给电影公司带来超额的利润,也能通过广告为其他行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从一定程度上讲,明星大多数时间作为一种商品存在,电影公司花费大量金钱、精力和时间对演员进行包装,使其真正成为保障票房收入、稳定电影工业的灵丹妙药。
三、分级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保护儿童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是由MPAA(即美国电影协会)负责组织的由家长们组成的委员会,根据电影的主题、语言、暴力程度、裸体程度、性爱场面和毒品使用场面等,代表大部分家长可能给予的观点对电影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提前给家长提供电影的相关信息,帮助父母们判断哪些电影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孩子们观看。评级与电影内容的好坏并无关联。
分级委员会CARA(Classification and Rating Administration)由孩子家长们组成,委员会中的家长成员在受雇之前从事的行业必须与电影行业无主要联系,该协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对电影发行商根据特定电影给予的一定比例的要价。
美国电影分级并不是强制执行的制度,决定电影是否要被分级是电影制片方的独立选择。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电影制片商都选择提交电影分级,而且所有的MPAA 的成员也都同意把他们要公映的所有电影进行分级。另外,电影的预告片、海报、网络广告等也需要CARA 审核通过。
四、独立制片人在创意内容上拥有特殊优势
独立制片人,一般来说,是指在大片厂体系或主流商业电影制作体制之外,从事影片制作的制片人。美国是一个笃信精英制的国家,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其本质就是鼓励个人的发展,崇尚个人作用。随着美国电影业的多元化发展,独立制
片人在70 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今天,独立电影已经成为好莱坞的一股新鲜血液,一种新的活力的象征。
这些独立制片人通常观点新颖、有着独特的创造力,给趋向模式化的好莱坞带来了新的气息,事实证明独立制片电影对创造力日渐匮乏的好莱坞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曾被各大电影公司普遍采用的制片人制度——由制片人确定剧本、挑选导演和演员、负责筹措资金——虽然可以保证设置工作的高效率,但是大大限制了电影人的创造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吸纳一些独立电影的手法和运作手段,对自己原有的商业电影进行改造,后来逐渐吸引独立电影人参与主流电影的制作,同时对许多独立电影的拍摄给予支持和资助。至此,独立电影和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融合。他们相互同化、相互借鉴,不但获得了新的活力,而且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影片。
此外,当一个片子完全是独立制片,制片人就有更多的掌控权,也能把所拥有的权力分散卖给各种公司和组织。一个制片人如果保留了项目各项权利就能单独和各个剧场进行发行交易。当保留发行权的时候,制片人就能拿到更多的票房分账。
五、高成本、高风险、高收益
如今,美国电影稳坐世界电影业的头把交椅,这一切主要归功于其完善、有序和高效的商业运作机制。和许多国家的政府资助本国电影拍摄的做法不同,美国电影全部由私人投资,并且由制片方承担全部的风险。为了保证盈利,每一部美国电影在拍摄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才会投入拍摄。这些程序使投资各方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参与人员权责分明,也确立了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关系,保证了每一个人都能以高涨的积极性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影片的拍摄工作。在影片首映之前,各大公司的发行部门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而随着影片的上映,大量与电影相关的采访、节目和衍生产品也都集团跟进。这一切商业措施都大大提高了电影的总体收入。
但残酷的现实又使得高投入所固有的高风险无法回避。花费巨资进行拍摄,但最后血本无归的影片比比皆是。2002 年,米高梅斥巨资投拍的战争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公司高层被迫辞职。
高成本会有高风险,但一部好电影会带来极高的回报和收益。
2012 年北美电影票房前十名
电影名称 | 票房:美元 |
Marvel's The Avengers | 623,357,910 |
The Dark Knight Rises | 448,139,099 |
The Hunger Games | 408,010,692 |
Skyfall | 290,904,271 |
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Part 2 | 286,422,893 |
The Amazing Spider-Man | 262,030,663 |
Brave | 237,262,163 |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 228,546,604 |
Ted | 218,815,487 |
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 | 216,391,482 |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注:截止2012 年12 月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