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导读:自主研发投资不足,主要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人员不够稳定,流动性大;且绝大多数处于地区性服务商和区域性服务商的阶段,缺乏建设自己的交付中心的能力和实力。
内容提示:自主研发投资不足,主要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人员不够稳定,流动性大;且绝大多数处于地区性服务商和区域性服务商的阶段,缺乏建设自己的交付中心的能力和实力。
(一)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的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大部分是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人才队伍规模普遍较小。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排名前十位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合计只能达到约20% 的市场占有率,而印度的前十大企业却囊括了45% 的市场份额;从员工数量来看,671 家调研企业中,65% 的企业员工数在100 人以下,3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500 人,500 人以上的企业仅占5%。
自主研发投资不足,主要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人员不够稳定,流动性大;且绝大多数处于地区性服务商和区域性服务商的阶段,缺乏建设自己的交付中心的能力和实力。
2012-201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运行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二)业务较低端,服务品质待升级。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国外项目大多属于低端业务。如,简单的软件编码和测试、基础网络和系统集成服务工作。而在高端的IT 咨询、应用系统外包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方面,国内多数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能力明显不足,尚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目前,国内除极少数大型IT 服务外包企业能获得具有较高附加值的IT服务外包项目外,绝大多数中小IT 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多是合同额不大、利润率低的小项目。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管理较弱。一是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结构呈“橄榄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与项目管理人才,以及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短缺,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二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是非英语国家,除少量归国留学生外,技术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与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比呈现弱势,国内众多外包企业特别缺乏兼具语言和技术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软件外包相对年轻人比较单调枯燥,没有工作调剂机制,尤其是从事信息技术、软件设计、程序开发的工作人员,经常日夜加班。
(四)市场规范化滞后,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不到位,履行合同不严格,规模化的软件开发缺乏通行的标准和规范。当前,电子政务及其他行业信息化的标准还十分缺乏,很多行业的信息化本身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行业标准,外包企业各有规范和标准,导致软件开发工作无章可循。
(五)相关法律和政策配套措施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服务外包的法制环境还不完善,尤其是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立法、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对触犯信息安全行为处罚较轻。如:法律对员工泄露机密只能追究民事责任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对模仿抄袭行为处罚力度小,社会上盗用出卖企业和个人信息、盗版软件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影响了发包国的发包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