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机器人产业对比分析
本文导读:中企顾问网调查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目前发展背景与当初日本类似。人工成本急剧上升:日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每年劳动力增速仅0.7 %左右。为了满足国民经济3%的增长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必经之路。我国目前的情况也较为相似。政策支持:日本自80年代起就采用推动工业机器人普及和促进研究与发展的多方面鼓励政策。
机器人技术起源于美国,但却在日本得到极大产业化,目前我国机器人应用比例仍然较低。工业机器人技术1959年起源于美国,但却于80年代在日本发展壮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拥有全球需求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依旧遥遥领先,2011年约30.7万台。中企顾问网数据显示:我国保有量仅为日本的24%,德国的47%,韩国的60%。如果从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工业机器人密度)来看,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每万名工人拥有55台机器人,我国仅21台,与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差距则更大。
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结构
中企顾问网调查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目前发展背景与当初日本类似。人工成本急剧上升:日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每年劳动力增速仅0.7 %左右。为了满足国民经济3%的增长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必经之路。我国目前的情况也较为相似。政策支持:日本自80年代起就采用推动工业机器人普及和促进研究与发展的多方面鼓励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涌现出发那科、安川、川崎等知名企业。而我国也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支持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包括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模块化、标准化。单体机器人随着产量规模的上升成本迅速下降,通过国产化、优化配套厂家资源、批量材料加工等方式,我们测算生产规模增加到1000台套时,成本则由单机的32万元降到18万元左右,成本降幅高达44%。。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材料、电机等关键部件是一个瓶颈,而模块化、标准化才是最关键的。
165kg焊接机器人产业化成本分析
国内外工业机器人企业比较
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被四大企业占据,分别是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家企业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占比超过50%。我国企业跟这四大企业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指标、大型高端工程应用、产值规模等几个方面。
多关节机器人全球市场占有率
工业机器人企业中国市场占有率(2011)
技术指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比较参数主要包括无故障运行时间、定位精度、定位速度以及精度保持度等。造成我国与国外在这些技术指标上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核心零部件技术不达标和加工工艺两个方面。国内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制造技术不达标,大都要靠国外进口,这样就增加了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加工工艺方面的差距主要在于国内厂商的热处理技术不过关,不仅使得零部件在短时间内就生锈报废,而且会直接影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精度。
大型高端工程应用:这些技术差距在大型高端项目应用上则体现为国内企业承担大项目或高端项目的经验比较少。
产值规模:2011年四大巨头中ABB销售规模达到近380亿美元(含电力及其他自动化产品),其中在我国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龙头企业产值规模仅8亿元人民币,差距非常大。
中企顾问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指出:拓宽产业链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关键。从企业角度看,国外企业由于起步早,产业已形成规模化优势,在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已形成标准化流程,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而国内企业则在系统集成、售后维护保养等个性定制化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未来拓宽产业链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关键。
国内外企业优势比较